第162章 第 162 章

叶林温声道:“正是如此!地方官员治理一县,县城富裕的,官员自然不用操心,若去了那不富裕的县城,官员也不懂该如何改善民生。

长此以往,官员治理、朝廷政策与百姓实际生存脱离开,不但对国家没有助益,反而会产生了许多阻碍。所以,他才花费数十年心血,写出此书。“天工开物”指的是上天要通晓万物的道理。他是希望底层官员和上层达官贵人在治理百姓时,可以参考书中的内容,做出真正有效的政绩。”

叶林看向胤禛笑盈盈道:“贝勒爷觉得官员太过务虚不懂实务可是主要矛盾?”

胤禛沉吟片刻:“实务确实对百姓民生很重要。若是懂了,自然管得好,若是不懂,瞎管一通反而成害。但历朝历代皆是士管理农工商等阶层,即使官员不懂如何制盐制衣,只要将懂的人管理的好,自然也无碍,因此算不得主要矛盾。”

叶林赞同的颔首:“是啊,确实不是。儒家宏观道理和当官后的实务分离也不是一朝两代了,几百上千年都这么过来不是?对此也有了应对措施,官吏的“吏”不就是帮着官员处理具体事务的?再说读书人能考取功名,那脑子都不算笨,若是真心想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这些技艺,就算不能像宋应星学到精通,也至少也很容易就能明白其中道理,若想应用也不难。”

“因此,虽然宋应星在书中描绘了上百种工艺,又在图文中百般提醒阅读的王和士阶层,要各司其职,了解实物运作的道理。治理百姓时,就能使农人出产更多粮食,匠人制作精美器皿,商人顺畅运转经济,人人各司其职,则能使一国百姓富足。”

弘晖想了想,睁大双眼,认真道:“先生,我觉得他的理念还是很有道理的。”

“是啊,确实是治国良策!”叶林轻叹一声:“可惜了,他的思想虽对,但当时提出,为时已晚。若真的如他所想,不断提高各种工艺,王、士两个阶层又能管理好国家,则不出十年必定国富民强。可惜时间门有限,提高技艺还好说,国家管理却难的很。”

胤禛淡淡道:“不过两个学子都能看出国家问题极为严重,朝堂的官员和皇位上的人未必看不出大明已经积重难返,明明知道,却无力回天的滋味想必不好受。”

叶林拧起眉心:“是啊,譬如首辅张居正也曾做过改革,改革历来是一个随时能掉脑袋的事,他已经身为一人之下的首辅,又为何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也看出,万历帝登基前,明朝就已经陷入极大的困境。军事上需要两面应敌、军费支出极大,官员人数增长了近三倍,皇室支出也是大的吓人。

开销不停往上翻,税收却比以前下降了五分之一,寅吃卯粮都还不够,这国家还能维持多久就可想而知。可惜,改革终究不彻底,随着他死后,就人亡政息了。”叶林心想,估计万历上台不旧后,也看明白了朝廷的状况,自知无力回天,就干脆摆烂了。

弘晖摇头:“的确,作为首辅的改革都没能彻底改革,那其他官员就更没戏了。”

又好奇追问道:“他具体是如何改革的呢?”

叶林感慨道:“一是整顿官吏,淘汰不合格的;二是查清隐匿土地好收税:三是军事改革,提高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