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收了收心神,先着眼于当下的事。人群逐水而居是顺应自然,谁也无法改变,可惜天地无情,能活人无数的江河,随时都能翻脸无情。
大清江山万万里,东西南北,哪年都有百姓因灾害流离失所,内忧外患,想要坐稳这江山,着实不易!
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可惜虽身为皇子,却无处可以施展,动则怕引得太子父皇疑心,静却又不甘心。叶先生此人虽年轻未经世事磨炼,但却与一般学子先生不同,虽也精通八股文章,但不拘泥于文章,能在农学工学都有出人意料的惊喜,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胤禛看向叶林,笑道:“前两条若有着水泥帮助,比以往所用材料坚固防水,又可按照设想来塑形,治理河道可堵可疏,则能造福天下万民,当记一大功!只这最后一条水土不固,先生可有方法应对?”
叶林皱眉思索,缓缓答道:“巩固水土难上加难,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毕竟泥土被水流裹挟增高河床,想要以人力改变,确实不易。
学生认为可以在上游植树造林,树木花草其根茎可抓住土壤,只是若要出效果,非一日之功,需数以年记;
胤禛思索片刻:“若能让我大清江山海晏河清,即便是几十上百年也不怕,我们做不完的,自有子孙后代去接着完成。”
叶林心中苦笑,四爷你想的太好了,我那个时代大清早亡了,你虽有愚公移山般不可动摇的意志,也实施了许多好国策,可以人亡政息,你儿子乾隆一继位,就把你的许多国策给否了。
不过这些话他可不敢说,只委婉道:“所以若要见效快些,还是堵疏两条更好。另外
在下游可鼓励农户在枯水期从河道中挖淤泥入田,既可以降低河道高度,又可用淤泥肥田,一举两得。”
“只是学生不过纸上谈兵,若要达成,还需有相关政策激励,将其中利害告知农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好再能将之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挂钩,以确保他们会按要求挖掘淤泥。然而江河广阔,不是都有人居住,有法可以挖掘淤泥,这事确实艰难,即便尽力而为,只怕也成效不大。”
胤禛摇摇头:“叶先生不必谦虚,我亦懂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道理,再好的政令下达到地方,也可能变了模样。一个不注意,利民就变成害民。若想政令能长久实施,必须慎之又慎,还要辅以监察,以便随时调整。”
叶林心中一动,四爷不愧是个出名的好皇帝,这时候就看出来他能体察下情,又懂得谨慎实施政令,可惜劳心劳力的性格,把自己活活累死在皇位上。这次有自己在一旁,希望能尽一些绵薄之力辅佐他成就帝业。
“贝勒爷考虑的周到,若能调动村民积极性,由他们主动去做,效果肯定更好。”
叶林想了想,在现代可以沿河建立数个堤坝,蓄水发电,同时还可每隔一段时间开闸放水,利用人为造出的高低差,和水流巨大冲力,将泥沙冲走,但现在明显不可能,不过再是微薄之力,做了总比没做的好:“若能每村每镇承包一段河道就更好了,当然也不能滥用民力影响春耕秋收,其中的平衡还是得实地考察才好。”
待叶林说完,只见胤禛神色舒展,轻拍案几:“好!若此物能成,此法有效,我大清年年遭受水灾的民众都应感谢叶先生的恩德!没想到叶先生除农耕医疗之外对治水上也有如此见解,我得叶先生相助,真是如虎添翼!”
叶林忙拱手道:“学生实不敢当,天下学识出众者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学生只是有幸能入贝勒爷门下,接触到如此之多的书籍文章,有充足资源用于研究,才能得了些小小成果。”
“即便如此,这些成果若没有贝勒爷安排人手推广,最终通过朝廷的政令实施下去,再好的良种温棚,水泥混凝土,也只能在有钱人家用用罢了。”
胤禛一笑:“叶先生居功不自傲,难得啊,留下来与我一同用饭吧。”说着就示意苏培盛去准备。
叶林谢过,跟胤禛演示起水泥加水制作的步骤来。他心道,也不是自己谦虚,论起来这些涉及民生的修建水利、治理河道都是些投入巨大盈利极少,甚至没有盈利的项目,非国家出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