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高气爽,田里的麦子已经彻底变成了金黄,村里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准备开始秋收。孩子们也都不再漫山遍野的跑了,天天在田里晃荡着,看着果实不能让鸟雀吃了去。
他们攒足了精力,准备帮着大人干活。等抢收之后,地里剩下的麦穗儿也不能浪费了,都要捡回家去,凑一凑,也是一顿饭了。
辛苦忙碌了大半年,村民疲惫而欢腾的期盼丰收,但又有很多忧虑:这些收成在缴纳了丁银和田赋之后,再还了往日欠的债,还有多少口粮剩下?
还够不够留存明年的种子?等过年的时候,能否吃上一口肉,给家人做一件新衣?是否又要再去借贷?能不能攒够钱,让儿子娶上媳妇?
唉,生的越多,这丁银也越高,真是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1)
还好叶林家已经将这些事都交托了出去,加上他每月都能领到的粮食。倒是不用为收成多少而担忧。说实话若不是为了供他读书和还债,这家里的条件在村里已经是顶好得了。
这日,叶林在家中坐着正与叶婆婆闲谈,说着以后的打算。若是落榜但侥幸名次较高,能取得去往国子监的资格,他必会在那里尽快落脚,读书之外也找些营生,好早日能把叶婆婆和弟妹接过来,不然留他们老的、老小的小,让他怎么放心?
若是没能取得贡生资格,那么他在这未来三年还是要继续努力备考,同时家里也还需要有些营生,不能再整日靠下苦力气,种田为生了。
叶婆婆倒是不太赞同他的话:“林哥儿,你就只管放心读书便是了,不用担心,我老婆子身体还康健着呢,再种三年的地不成问题。”
“可是弟妹总要开始进学了。去私塾读书还有另外的花费。我虽然可以给他们开蒙,但正经还是要跟着老师与同窗们一起才行。”叶林看着叶婆婆,缓声道。
叶婆婆看着叶林,像是看着不懂事的小娃儿一样对他道:“嗐,萱姐儿一个丫头片子,哪里需读书进学。跟着我学点儿绣花、做饭的本事就行了。以后到了婆家,也能伺候公婆。”
“以后林哥儿能给他找一户殷实的婆家也就可以了。”
叶林皱了皱眉,并不赞同叶婆婆的想法。
虽然说现在是古代,要按照现代的思想去教育萱姐儿,就是害了她。有个词叫做墨守成规,在自身力量不足以打破规矩的时候,还是低调做人的好。
可该懂得的道理,该认的字,肯定是要让她学的。
就是不去当个女状元,但管家理事,也是需要知识和手段的。若是将来嫁了人,与夫君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一辈子岂不是寂寞。
万一两人合不来,她自己识文断字,起码也可以找些有趣的事来打发时间。而且原身如此聪明,基因肯定很好。说不定好好学习,还能培养个才女出来,写一些诗词,未来流芳百世呢。
何况叶林觉得,他来这古代一遭,也不至于不能奋斗出个结果,还能连这点读书的条件都提供不了?那他也枉为现代高精尖人才了。
不过此时他并不打算与叶婆婆细说,她年纪大了,思想观念转变需要一些时间。等家里挣来了足够的钱,他也有些功名在身,到时再跟叶婆婆说:官家小姐都是要读书的。她自然第一个就赞成萱姐读书的。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多挣些银钱。
果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叶林想了想,跳过这个话题:“咱家还是要有稳定的营生才行。这个卤肉方子不错,我们可以每月做些卤肉去大集上卖,应该是够日常花销了。”
“就算不在大集上,平日里谁家想喝点儿小酒,肯定也会愿意掏几个铜板来买的。”说着,将一个菜谱拿出来给叶婆婆细看,这原是一个卤肉方子,乃是叶林在现代的时候,自己研究的。
那时,各种卤味盛行,辣的,不辣的,南方的、北方的都各有其味,而且在超市里要买卤料也很方便,他爱琢磨这些,先是买来成品卤料研究,做出来给朋友同事品尝,又多次改善之后,最终留下的口味最好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