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小只从一开始就是于泽他妈和黑脸婶子带的,对于谢迎春和于泽的离去根本没啥反应,既没哭也没闹,偶尔喊一两声爸妈,还被老于同志那花样百出的把戏给逗得转眼就忘了他们爸妈长什么样。
家里少了两孩子,显得还冷清了许多,谢迎春和于泽都把全部心思扑到了学业中去。
进入大三后,于泽也开始跟着带教老师做一些研究型的项目了,比如说如何将港岛经济模式借鉴到特区中去,如何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体系等等,他的带教导师带着他出了不少的差,几乎把东南沿海跑了一遍,又是看率先发展起来的
城市的发展模式,总结经验,又是带着这些经验去因地制宜地推广,于泽本人还受着谢迎春的委托,用谢迎春手里的钱做起了投资。
而谢迎春本人,也因为在精密器械设计方面的天赋,被荀教授相当看好,她用一年时间来深入研究的‘一种高精度的复合能源发动机制造技术’在走过一段相当坎坷崎岖的路后,总算做出了理想的成果,顺利结题。
这种复合能源发动机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国家自主研发设计的,彻底摆脱了卡在脖子上的枷锁,还将发动机的功率提升了百分之三十,水平已经直逼二战时期发动机巨头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研发的适配于‘苏-3’的发动机。
这剂强心针打下去,国防科大精密制造系这块落满尘灰的招牌再度光芒四射。
新的项目很快就安排了下来。
发动机巨头目前主流使用的发动机是‘苏-7’,要比‘苏-3’的性能高出一倍有余,根据相关人士的评估,那发动机巨头企业既然普通适配了‘苏-7’,他们手中的储备技术起码做到了‘苏-8’甚至是‘苏-9’,在这方面,国防科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荀教授牵头,精密制造系多个教授配合的项目就是与‘苏-6’相关的。
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只要一直向前,终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做上一个项目的时候,谢迎春只是挂了一个研究员的名字,而且排名还是在一众教授之后,位置并不凸显。荀教授知道谢迎春做出来的贡献有多么突出,到了第二个项目的时候,他直接将谢迎春挂到了主要研究员的位置上,包括谢迎春的研究简历中,他也让将之前的研究成果写上了。
从材料力学的溃坝率到静力学再到结构力学以及功能转化问题,谢迎春的研究范围已经铺开。
可谢迎春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被养在猪圈里的猪,只知道研究任务下来之后就搞,达到研究任务之后就提交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任务为什么会出现,研究成果又被提交到了哪里?这些她都不清楚。
她私下里去问荀教授,顺利获得了荀教授的一记白眼。
荀教授问她,“学校给我们定制的报纸,你平时看么?”
“我看啥报纸啊,书和论文都看
不过来呢!”
荀教授从自己抽屉里翻出一个本子来,上面都是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东西贴上去的,他把那个本子拿给谢迎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