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两天,裴澈便派了人调查这支商队的底细。根据探子回报,这家商队的大管事除了每年组织一次南边的商户过来售卖物品和采购山货之外,还在沧州开了一家收购山货的店铺和另一家卖粮的粮铺。
这两家铺子开在一处,百姓们往往都是左手卖了山货换得银钱,右手又将银钱买了粮食拿回家中。一来二去,就相当于是用粮食换了山货。
这桩买卖乍听上去似乎很合理,实际上二者差价太大,几乎一麻袋的山货,才能换不到五斤的米面,还是杂质最多的那种。
百姓们敢怒不敢言,他们自己种的不够吃,城里又只有他们这家粮铺可以买粮,不买怎么办呢?谁让沧州城本地的粮铺生意都被搞黄了呢?
说来他们也有原因,在本地粮铺还开张的时候,这家外地粮铺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他们去购买,导致本地粮铺无人光顾,从外头买来的大批粮食只能积压在粮仓内。
后来更是不知道怎么的,几家粮铺的大仓都被人弄坏,一场大雨下去,将仓内的粮食全都浇透,导致里面的粮食发芽的发芽,发霉的发霉,可以入口的不到十之一二。
主谋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几家粮铺的掌柜也气得联名上告那家外地粮铺,可惜被当时的知州大人以没有证据为由驳了回去,再后来就干脆不受理了。
这几家粮铺遭遇重创,自此一蹶不振,而后更是关门歇业,改了行当,再不做粮食生意。经此一役,那家外地粮铺便成了沧州城里唯一一家卖粮的地方。
刚开始,百姓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可渐渐地,那家粮铺就开始涨价,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便涨了三次价格,很快就超过了之前那些粮铺的均价,并且还在不断上涨。
眼见群情激奋,粮铺掌柜便站出来说和,声称只要把山货卖给他们隔壁新开的店铺,就既能换钱,又可以减免用来一定的粮价,岂不是两全其美?
百姓们一想也是,既能换钱又可以减免,反正那些山货卖哪里不是卖呢?于是,悲剧再次上演,沧州城里收购山货的其他铺子,也断了生路,纷纷关门了。
所有的对手都被解决的同时,那家粮铺也露出了獠牙。粮价一涨再涨,山货收购的价格却一再被压,经过几年的发展,山货和粮食的互换价已变成了五比一,差不多五斤干山货才能换得一斤粮食了。
这期间,也不是没人试图重新开设粮铺和山货铺子,可一般持续不了多久,就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家破人亡。长此以往,再无人敢插手这两种生意。
而一年一次的商队到来期间,粮价会下降一些,山货的收购价格也会提高,久而久之,百姓们也变得越来越期待商队的到来。
江淼听完这些东西后,不由有些感叹,那家商队的大管事在恶性商业竞争和拿捏人心这一方面显然是非常厉害的。当然,官府的不作为显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他所知,凡是和官字搭边的人去到粮铺买到的,都是正常价格的粮食。他们初来乍到时,是本地衙差引他们去的,这会再看,分明就是在暗示那些人他们的身份。
……
“大人,那人已在外头等了一个时辰了。您看,这——”进来通报的衙差被裴澈冰冷的眼神吓住了,想要劝说的话立刻咽了下去。
“他若等不住,尽可以走。本官公务繁忙,一时半会怎抽得出时间?”裴澈低下头,继续处理公务。
“是,属下这就去打发了他。”衙差急急忙忙地退了出去,转身来到了外头招待的厅堂。这里坐着一个蓄着山羊胡子的中年男子——正是那商队的大管事。他脸上有些许焦急,再不像之前站在高台是时那般沉稳得意。
“差官大人,知州大人可说了什么时候见我?”见到来通报的衙差,这大管事立刻起身迎了上去,满脸都是期待的神色。
那衙差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哼”,他道:“我们大人公务繁忙,哪是什么人都可以随意见到的?等得了你就等,等不了你就走,可别连累我再吃了瓜落。”
衙差的话让这位大管事心里一沉,明明他之前递银子过去时,这衙差还一脸带笑,说什么知州大人向来宽厚,必不会有意难为人。这会儿上那边走了一糟后,态度立刻就变了,还说什么连累他吃瓜落的话,想来这位新上任的知州大人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