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张仁则率部还驻河阳外城、窦建德来书等事,大家议论罢了,辞拜散去。
高元道出郡府未远,一人从后追上,说道:“高君且止,汉公有请。”
本正在为自己的献策尚未说完,就被李善道拒绝而感到不解、失落,高元道忽闻此言,见来者是王湛德,心中一动,忙便令车夫转过车,跟着王湛德回郡府而来。
却没再到堂上,进到府内,被王湛德引到了后宅。
李善道爱婢裹儿、含珠等皆在后宅,后宅院中颇有仆婢行走,高元道这次头次到李善道的后宅,不敢多看,目不斜视,半勾着头,紧随着王湛德的脚步,沿院侧廊上,到了一室。
室中只有两人,李善道和于志宁。
“拜见明公。”高元道跨过门槛,没有再往前走,即赶紧拜倒在地。
步履声响,李善道到了他的面前,把他扶起,开门见山地笑道:“元道,适卿堂上所言,正合我意!”不等他问,自作为何刚才却拒绝他所建议的原因之解释,说道,“唯事不密则害成,方才堂上人多口杂,故我不许卿再多言。卿高明之士,料能谅解。卿请入座,愿细闻卿议。”
高元道又惊又喜,身子起来,叉手为礼,佩服地说道:“明公顾虑周全,心细如发,仆不及也。刚才堂上确乎是耳目众杂,不议商讨大事。是仆,适才轻率了,敢请明公治罪。”
“‘河北,萧王所以成事,汉之所以再兴之王者地也’,此高明之议。卿献此议与我,只有大功,何来治罪?卿快请坐。卿说‘容能得在密贼克取洛阳前,先尽得河北’,则大事可成。”
李善道握着高元道的手,将他带到于志宁对面坐下,接着说道,“卿此议固然。可现河北之情势,卿亦知之。窦建德兵强马壮;魏刀儿、宋金刚、罗艺诸辈,或拥众十余万,或拥众数万,各有勇名在外,且彼等与我皆使者往来,颇为交好。则河北何以取之,卿可有具体谋划?”
高元道看了看坐在对面的于志宁。
于志宁静坐席上,没有插嘴,只抚摸着胡须,微笑着看着他。
自降投李善道以来,因为高季辅的关系,李善道对高元道称得上信任,但要说重用,却还称不上。毕竟两人不熟,加上今天这次见面,总共也不过才见了几面。
——这是从李善道这边而言。
换到高元道这边而言,事实上,高元道之前也没怎么想着渴求得到李善道的重用。他是隋的降官,降李善道是被迫降的。无论名望、实力,就不与李密相比了,就是与当今天下竞起的其余群雄相比,他降李善道时,李善道都称不上一流。能得官居原职,他也就知足了。至於以后,他早前的打算是,看看时局会怎么变化吧,随着时局之变,他再另选前途。
——换言之,直白点说,他早先对李善道其实是没甚忠诚度。
但现下的情况不同了。
表面看,翟让被害,李善道与李密决裂,好像是李善道当前的处境,还不如以前时候!可高元道却非庸士,他也是有些眼光见识的,偏偏在这“表面上好像还不如以前”的此际,通过李善道对“翟让被害”这件突发之事的种种紧急应对,他看出了李善道“真实的能力”!
首先,河内方面,已有风闻传出,高曦所以能得抢在裴行俨、张仁则等进入河内前,杀掉刘德威,夺下河阳内城与中潬,实是赖李善道早在出河内、打陕虢前就已对高曦有暗令之故!
这说明什么,说明李善道能察“风起於青萍之末”,这份料事之如神如明,使人膺服。
其次,则便是李善道不顾自身当下的相对弱小,决意要为翟让报仇,以及李善道传檄诸郡,允诸郡官吏离去这两件事,鲜明地表现出了李善道的“重义”、“宽仁”和“大度”。
这几个品德,通常是成事者必备的品德,亦使高元道钦佩得无以复加。
再次,高季辅给他来的有书信,把其所知的李善道反杀柴孝和的经过,告诉了他。只通过高季辅信中的描述,设想了一下那时的那个场景,高元道就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