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号终于来到了,天刚刚亮,李家四口人排排坐在院子里,等待消息。
早上起来,李三顺洗好手脸,拿了个板凳,默默坐到院子里,不知道要干什么。
李留柱起来以后,跟他爹一样,也拿了个板凳,坐到了院子里。
两个孩子也有样学样地坐到了院子里。
一家子五口人只有刘大银没在,她在厨房做饭呢。
李开元问李三顺:“爷爷,咱们干嘛要坐在院子里?”
李三顺一直仰着头,盯着村里大喇叭的方向:“坐在院子里才能听清楚大喇叭喊得什么啊?”
李开元歪头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爷爷,村里的大喇叭什么都没喊啊!”
李三顺:“再等等,说不定等一会儿就喊了呢。”
祖孙三代四个人在院子里坐了不到两个小时,等刘大银的饭都做好了,大喇叭也没个动静。
李三孙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两个孩子的早饭,是红糖蛋花粥。
开林自己在板凳上坐好,也不用大人喂,手里拿着一把木勺子,一勺一勺喝的非常欢。
偶尔有饭粒掉到衣服上,他就自己捡起来放到嘴里。
刘大银佯装生气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掉出来的饭粒不能吃。”
开林当然听不懂,开元就对着他嘟囔:“你个笨蛋,掉了的饭粒不能吃,知不知道?”
饭桌上,李三顺一反常态地沉默着。
以前他在饭桌上总是跟家里人说上几句话,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
刘大银和他做了几十年的夫妻,自然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
刘大银吃完一块饼子,安慰他道:“你这个人啊,就是死心眼。你也不想想,那文件从省里再到市里,从市里再到县里,从县里再到镇上,从镇到乡再到村,得经多少道手,开多少次会?你以为咱们这小村子就跟电影上演的一样,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她这么一掰扯,李三顺终于想开了些:“我这不是着急吗?一天没这个政策,我的心一天就放不下来。”
刘大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们慢慢等吧,好日子总会来的。”
一天过去了,村里没动静,两天过去了,村里还是没动静,这都快十多天过去了,村里还是没什么动静。
李三顺没事的时候就站在院子里,朝着村委会的方向,竖着耳朵听消息。
可就是没听到消息。
李留柱心里也有些着急,这能做买卖的文件怎么还不来啊。
一家三个大人,就只有刘大银不着急。
她早就记起来了,除了“江闻钟”那本书,“江安妮”那本书里也写了,“女主”和前夫离婚的那年国庆节,国家下了文件,允许做小买卖了。
等过了两年,国家彻底改了政策,计划经济的时代结束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来临了。
当时刘大银满心愤恨,只想着赶紧把钱追回来,不能让小孙子失去性命,倒是把这一茬给忘了。
等了将近一个月,文件没等来,李家倒是等来了省城的一个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