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最新章节!</p>
伊娃开始了这部《月球》的拍摄。</p>
和她搭档的是她是在拍摄《法兰西追踪》时候的老搭档,达伦诺夫斯基。</p>
这一次,达伦诺夫斯基在看了伊娃给他的摄影场景分镜图之后,他露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早就预料到的笑容。</p>
伊娃似乎对于长镜头十分钟情,在这部电影里,她依旧打算用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由10个长镜头组成,这种效果当然是很好的,拍的好,观众就会仿佛在进行一场太空漫游一般。</p>
之前达伦诺夫斯基在和伊娃合作《法兰西追踪》的时候,看到伊娃拍那几个长镜头,他就有这样的预感:这家伙觉得不会就此收手的,她只会越演越烈,技术控都是疯子!</p>
如今看来,她确实没打算收手,确实打算越演越烈,风风火火!</p>
果然啊,这个女孩就是一个竭嘶底里的疯子。</p>
不过这并非是因为伊娃真的是疯子,而是因为确实基于这部太空科幻片的需求,长镜头会更写实一些。</p>
因为要让观众产生“现场围观”的临场感。</p>
在还原现场的硬件条件上,算是极为苛刻的,伊娃和道具师以及布景师可以说是费了很多脑子,才还原出了现场的气氛。</p>
硬件上伊娃真的没太多的办法,毕竟资金就那么点,能做到逼真的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p>
在软件上,她当然还是会大做文章的,毕竟这部小成本科幻片,本身就是一种“软着陆”。</p>
靠硬件是拼不过别的科幻片的,伊娃选择了在软件上更加优秀。</p>
所以长镜头是必须的,因为对于这种情节简单、演员独角戏、场景固定又有特定诉求的影片,只有长镜才有临场感。</p>
不能使用那种多方位的拍摄方式,这样很容易让观众觉得画面容量太大,不够真实。</p>
所以,在有限的布景里,还要一直使用长镜头跟拍,给观众一种真实宇宙直拍的错觉,是非常难的!</p>
一个角度不好就穿帮。</p>
但是伊娃还是做到了,这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电影最良好的基础。</p>
作为软着陆的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特效可以没有什么光影十色、五色斑斓的科技,也可以没有那些绚烂的流星一般的特效,但是氛围一定要真实。</p>
氛围怎么才能真实?</p>
伊娃只能从最原始的地方做起。</p>
伊娃指挥道具师采集了很多道具放置在场景中,这些道具的存在感甚至超过了场景和某些剧情。</p>
伊娃一边放置着道具,一边说道:“那儿,那儿放一根管线,这里放一个握力器,那边放点卫星碎片。”</p>
一开始那些工作人员还不理解,这伊娃放那么多道具在现场干什么。</p>
但是当那些道具在场景中随着镜头一起漂浮起来了之后,人们会看到空间中最真实的一面。</p>
那些漂浮的管线、圆珠笔、握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