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连忙表示她真的什么都不知情,“、我房里的东西还没拾掇利索呢,根本不知道这宅子后面还有个地窖,买房子的时候却也没人告知这里有地窖。”
唐氏接着告知崔桃,她们是从一位灯笼铺的掌柜手里购得这座宅子。那房主举家搬迁江南,说是就剩这一处房舍没有处置,因为急售所以价格便宜,当天议定价格之后,便过了地契,就去衙门缴税过户了。
凡在汴京购房定居者都会有户帖,因为就是最近发生的交易,王钊迅速就查到了这宅子以前房主的户帖,姓薛名艾,确系曾在京开过灯笼铺,于两个月前就将灯笼铺转手了。还查得他名下曾有八间民宅,在这两个月内,其余的宅子都已经出手转让了,确实只剩下闻家所住的这间宅子最后一个出售。
“原房主在你们购房前可住在这?”崔桃问。
唐氏摇头,“这宅子应该是空置有一段日子了。我们来看房的时候,门上和窗台上四处都落着灰,屋子里都是空的,连一样家具都没有。”
李远等人去查问了薛艾曾经的邻居,薛艾的家人早在两个月前就动身,先搬迁去了江南。薛艾自己留京负责处理产业,这两个月他一直住在好友李子明家中。
据李子明供述,薛艾在处理完最后一间宅子之后,便于第二日,也就是前日,离京前往江南。李子明并不清楚闻家如今所住的这座宅子是否有地窖,也从未听薛艾提起过。不过李子明表示,薛艾说过,他自住一间最大的宅子,其余七间宅子都租出去,所以闻家所购的这间宅子在此之前应该一直是租给别人住的。
崔桃:“这宅子薛艾买了七年,若一直租给别人住,也不排除是租户挖了地窖,而他并不知情。”
这前租户也并不难找,问了隔壁邻居罗大娘,便得知原住在这里的住户是孙氏夫妻,共一家七口,上有父母,下有俩孩子,另还有妻弟一起住。
“那夫妻俩在州桥夜市卖莲子羹,他家莲子羹所用的羹汤可讲究了。”罗大娘道。
一听州桥夜市,崔桃的眼睛就比平常亮,饶有兴致地问罗大娘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讲究。
“且不说这莲子羹里放了多少不同的配料叫滋味不同了。只羹汤的汤底就分了很多种,有用稻叶煮得的,竹叶煮的,茶叶煮的,还有用浆水煮的。这其中浆水的卖得最好,我们也爱吃,时常他们这买上一大碗!”
罗大娘随即感慨,可惜他们一家子搬走一个多月了,不过州桥夜市的生意还做着,以后她们想吃只能多走路去夜市才能买到了。
“这夏天的时候可还有冰镇的?”崔桃问。
罗大娘连忙点头,“有有有!不过这带冰的就贵了,也跟那些卖冰雪冷元子的摊贩一样,要特意花钱去冰库买来,每次都算计着买,买多了怕白花钱,买少了又怕少挣钱。”
崔桃恍然点点头,跟罗大娘道了谢后,便跟韩琦回禀,这地窖八成是孙氏夫妻一家挖来用于暂时储冰所用。原房主薛艾很可能不知情,所以在卖房子的时候也没有告知,闻家人刚买完房子还在忙着布置,也没注意到,倒是让闲来无事贪玩的闻大郎给发现了。
“我瞧他今天可能还不是第一次发现,早见着了。今天因见唐氏要晒衣服,寻思着那地窖里的衣服不见光,肯定更需要晒,便扛了出来。他有一身蛮力,干尸份量又轻,于他而言倒不算难。所以才会有两道菜的工夫,三具干尸就被那样快地晾在门口的情况。”
韩琦略略点头,赞同崔桃的推敲。
崔桃打量一眼韩琦,发现他正站在树下,人安安静静的,也不知在想什么,不过却因姿容不俗倒成一景了。可惜的这是案发现场,客流量不够大,不然崔桃觉得自己在他前面支个摊子喊着合照收费,都能小赚一笔了。
其实像这种案子,推官级别的人物可以不必抵达现场,自当是先由他们这些小喽啰调查,他完全可以休假完毕之后再过问。
韩琦其实难得有一天休息日,往日他每天都很忙。
“倒怪我的疏忽了,不该让六郎来。这边我都可以,六郎就该趁着过节在家好好休息,做点让自己开心的趣事就好了。”
“正在做,”韩琦目光安静而柔和地看崔桃,“等你忙完。”
把韩琦的话完整补全之后,内容就是:‘等你忙完’就正是让我觉得开心的趣事。
崔桃心脏咚地快跳一下,缓缓吸口气。这飞速进化的情话水平,简直太厉害了,说得隐晦却让你回甘无穷,越琢磨越有味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r />
“想吃莲子羹。”
听完罗大娘的介绍之后,本来就饿着肚子的崔桃,岂可能不被勾起吃的**?回想自己逛州桥夜市的时候,只顾着吃那些新鲜少见的美食,像这种听起来比较普通的莲子羹,倒是暂时被她给略过了。
“以后品尝美食当不分轩轾,公平对待每一样拥有特别名字或普通名字的食物。”崔桃不忘深刻地检讨了自己一下。
本来仪态清清冷冷的韩琦,忽听崔桃这话,忍不住笑了一声,瞬间灿烂过高阳。
“干嘛啊,我检讨得不对么?”崔桃睨一眼韩琦。
“韩推官,果然有发现!”王钊喊道。
刚才奉韩琦之命,细致搜查这宅子围墙情况,在相邻罗大娘家的那堵墙上,发现了有攀爬过的痕迹。
墙那边的罗大娘在院里种了点菜,几垄地刚好挨着这堵墙,韭菜和芫荽正长得绿油油的,可以采摘吃了。这种着菜的几垄地都为黑土,一瞧这土就是经过自己调配施肥过的腐殖土。闻家宅子这边的土则为黄色,这也是汴京地界大部分地方的土地颜色。
而在闻家与罗家相邻的黄色夯土墙上,能看到有些微量的黑土残留的痕迹,如果说这个证据不够明显的话,墙半高处还能分辨得出一道半截的黑鞋印。相对于石墙砖墙,夯土墙表面比较平滑颜色均匀。
前两天刚下过雨,当时地面肯定比较潮湿,在翻墙的时候,踩过黑土的鞋子,先借力踩一脚墙身,才能翻墙跳过去,鞋印便就这么留了下来。
崔桃看这痕迹,不禁想起孟达夫妻和仇大娘的案子来。
“怎么又是近邻作案?”
“倒未必是近邻杀人,你刚才专注验尸没注意到,我瞧隔壁那报案的罗大郎神色不对,紧张之色甚过惊讶恐惧。”韩琦对崔桃道,“那罗大郎不过十五岁,正是爱玩闹的年纪。这三具干尸先被更换了衣裳,又被特意泼了血,这目的便是使干尸的貌表看起来更加瘆人。”
崔桃明白了韩琦的意思。
“孙氏一家七口住在这,本分做生意,再怎么样也没必要存三具干尸在地窖里。假设即便有,也至于等搬家的时候还不去及时处理。原房主薛艾也不大可能。的确很可能是有人知情这地方没人住,又有隐秘的地窖,所以干尸暂存于此。”
知道地窖存在的人,除了跟孙氏一家交好的,就是附近的邻居了。加之韩琦说过,罗大郎的情状有可疑,那他身上的嫌疑就变得非常大了。
十五岁的男孩,可能愤世嫉俗,可能想恶作剧吓人,可能……总之他可能有很多想法,在他这个年纪都不算奇怪。
墙上的鞋印并不算小,崔桃依稀记得,那罗大郎好像长得高高大大,一双脚应该也不小,比较有特点。
遂把人招来询问,看他那一双脚,与墙上鞋印的情况基本重合。再问他家里的人脚,可都没有他这么大的。如今不过问几句话,瞧他格外紧张害怕的表情,更可以确定了。
王钊等人稍微恫吓一下,罗大郎就吓得哭哭啼啼全招了。
“我是在窑厂的沙堆里发现了这三具干尸,便想着挖出来,在陈三郎生辰那日,丢到他们吃饭的地方,吓一吓他们。
谁叫他过生辰的时候所有人都请了,唯独不请我!我想让他后悔!”
细问之下方知,这陈三郎和罗大郎一样,都在青窑做活儿。他们年纪相仿,之前在一起关系很好。后来因为罗大郎在私下里嘲笑他那玩意儿小,结果被陈三郎给知道了。陈三郎便小恩小惠拉拢人心,联合所有人孤立了他。
罗大郎气不过,这段日子一直想着该怎么报复陈三郎。
十天前,罗大郎在青窑的沙堆里无意间发现了干尸,本想着直接报官,但转念想他若报官之后,衙门封了青窑,青窑有死人的事儿被宣扬的四处都知道,便耽误了人家做生意。到时候报官的自己必然会被东家给记恨上,他哪里还能继续在青窑做工有钱赚?
于是罗大郎就干脆假装自己没发现这三具干尸,等回头谁倒霉再发现了,那就让那人折腾去,反正他不管这闲事。
但这之后没多久,罗大郎听人说陈三郎张罗生辰宴,请了青窑里所有的同龄人,唯独没叫上他。罗大郎更加生气,越发想狠狠报复陈三郎,于是就想到了这三具干尸。
“我把这三具干尸拾掇都好了,给他们换了衣裳,撒了猪血,让他们看起来像鬼一样,更吓人。等两天后到陈三郎生辰的时候,就可以给他找晦气,吓尿他们了。谁知这空了这么久的宅子,突然就卖了出去,突然就搬了新人家入住。”
罗大郎被打得措手不及,他倒是很想把三具干尸运出来想办法处理掉,奈何这两日闻家一直有人,他不得机会下手。
崔桃等人随后就带着罗大郎前往青窑,令其指认了发现干尸的地点。
青窑常会用到沙子用来制砖,所以砖窑边总有一些沙堆。罗大郎发现干尸的地方,就是在青窑一座废置不用的砖窑旁边。那里原本有个土坑,后来才堆沙。再后来这座砖窑不用了,旁边的沙堆也没人去管,渐渐沙堆就有些平了。
那天罗大郎偷懒,跑来这里偷偷方便,结果‘水冲沙’的时候,见到了一根干枯的手指,随即用手挖了两下看看,便瞧见是一具干尸。当时,罗大郎并不知道有三具,先吓得跑了。
后来他折返,打算拿干尸吓唬陈三郎的时候,一挖起来才发现竟然有三具。因想到多一个就能更吓一吓陈三郎等人,他便一不做二不休,都给搬走了。
王钊等人听说罗大郎竟然为了吓人,这么搬尸折腾,不禁感慨这孩子既胆子大,又太幼稚。为此犯罪做大牢,挨板子,未免太不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