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海宼来临

杜兰特记下这句话。没有告诉其他国王。之后在未来的一百年里,杜兰特因为紧随西晋脚步,在后世荣升最强的南洋国,甚至有着东方小龙的美称。

之后公孙枫明显感觉自己要收购土地的条件受到阻挠。她只好从杜兰印转移到其他两国,至于印座后来被解散,然后完全被公孙枫购买下来。成为她在海外的第一个私人庄园。

国商团已经谈妥各国条件,司伯公提出回国。只是还没有找到谢伟。

谢峡觉得这名族人大概已经死了。惋惜谢伟的命不好。

公孙枫打算继续留下来收尾,她承诺会一直派人找谢伟。

公孙枫并且委托司伯公将家信交给自己的丈夫石杨。

这时司伯公和谢峡才反应过来,原来公孙枫的丈夫是石国府的新国主,石杨。

又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要不是公孙枫太抢眼,他们也不至于忘记这号人物。

而石杨自从被谢兰芝丢在越国明堡,他几次联系谢兰芝希望他能去新天京当差。

谢兰芝拒绝了。她总不能将堂堂国主拉到手下当个打杂的。况且石杨是个优秀的炮手,他留在沿海是最适合的。

石杨见谢兰芝不在,他对战场也没了兴趣,直接打道回府。石国府在他的经营下,开始岌岌可危。

石国府不服石杨的势力很多,石杨也不用心经营,却因为新天京需要石国府边境安定,于是大半个石国府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

内陆总是有人起义,石杨爱理不理,只要不打到他门口,但沿海谁起义必死无疑。

谢兰芝再次收到他要求去天京的请愿。

谢兰芝收起信十分纳闷:“哪有人放着一国之主不当,非要跑来天京当个小差。”

司栖佟听说过石杨,她道:“他确实是个人才,公孙枫也时常与我提起她这位丈夫。”

疯狂又反复无常,慕强识时务又有个性。明明有能力经营好石国府,石杨却根本没心思。准确来说因着他母亲的事,让他对整个石国府没有好感。

因为石杨的母亲曾是一个名.妓。

石国府的达官贵人都辱骂过他的出身,民间也嘲笑过他的母亲。童年与母亲悲惨的遭遇,让石杨对石国府的生死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恨不得石国府马上毁了。

现在石杨一心想在谢兰芝旗下当个炮手。

谢兰芝看在石国府地界重要的份上,她主动要求石杨在石国府为谢氏训练一批炮手。免得他太早将石国府这个泡沫戳破。

石杨那边收到命令立即开始行动。没他的糟践石国府也消停不少。

南洋四国那边顺利完成贸易,租港口百年的契约。印座也名存实亡。虽然现在还披着南洋四国的名号,实际只剩下三国。

谢兰芝还收到谢峡的信,信内特别提起公孙枫的名字。

同样司伯公给司栖佟的信件也提起公孙枫的名字。

谢兰芝认定公孙枫日后是个名人,所以她没有多干预。

司栖佟现在也有故意放养公孙枫的意思。毕竟在海外扩张,她需要像公孙枫这样进攻性的人才。尤其是商业人才。对大晋来说会是向外扩大影响的第一步。

这一年秋收,南中原创下第三个丰收年。

随着南中原百姓家中的粮食越来越多,饿死的人越来越少。南中原在中部联盟与北胡匈的一战取得的胜利影响了整个晋末。

晋末已经没有去年那么乱,甚至那些想引起兵乱趁机造反的人也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大多已经没有胆子跟司栖佟争。

司栖佟的京衞军已经证明他们有北上的能力。现在之所以没有北上是因为南中原也需要养精蓄锐。

司栖佟暂时没有提起北上,朝廷内外虽然有人抱怨为何不乘胜追击,但多数臣子都比较成熟。支持养精蓄锐,再过三年打胡匈也不迟。

马洪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接到的命令和众臣以为的不同。他接到的命令不是养精蓄锐,而是备战。

随着司伯公与国商团回来,谢峡带回的一千军官入新天京。至于联姻他压根没当回事。

那不过是公孙枫打出的噱头罢了。

一千水兵军官很快分成五批,每批二百人分别发到三角洲,鹿儿渠,威都,越国,然后是华阴国。

最后一支去了华阴国,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为一番准备的。但一番太子并未加入殿下的阵营,所以暂不考虑。只要李黎改口这些军官马上入驻一番训练水兵。

谢兰芝得知公孙枫将南洋四国的军官都送进来,她还感到好奇,真的全是军官?后来查了一下,发现确实都是一些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官,只不过很多是退休老兵。在南洋四国看来老兵就是吃干饭的,是累赘,还不如送进国商团打发大晋。

其实他们却忽略一个作战老兵的经验,永远是年纪大小无法比拟的。

谢兰芝特别招揽一批学子去教这些军官汉语。同时也让学子去当这些军官的随身军师,一边学习。为以后建立起海军打下基础。

司栖佟得知她的动作,她特地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派一些学子。

就在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朝廷上下运转高效,没有任何阻滞,各司其职。新天京前途一片光明。

所有人都认为不出三年殿下必定能收复北胡匈,完成大晋皇室列祖列宗都没能圆满的壮举!

新天京百姓丰收着,南域丰收着,华阴国丰收着,鲁国丰收着。整个南中原都处于一片丰收的繁景。

唯独素有古中原大粮仓之称的北方,北胡匈,今年却遭遇干旱,欠收了。

北胡匈欠收,各地农民颗粒无收,北胡匈官府内部发生分歧又开始强收,将农民仅剩无几的粮种都抢了。

原本干旱欠收是自然灾害,一个合格的朝廷总会在农民欠收时免税,然后一起渡过危机。然而北胡匈反向操作欠收后,直接加了三成税。

柳姿先收税,遭到北胡匈各臣反对,实际上北胡匈各臣在自己的领地也在加税。

柳姿就减税,同样遭到北胡匈各臣的反对,各臣开始变本加厉收税。但凡是柳姿的命令都无法传到下层。使得各臣为非作歹,垄断民间。

现在北胡匈朝政与民间是割裂开的,身为桥梁的大臣却主动关闭了这个窗口。

终于北胡匈农民活不下去了。由一名叫刘成的中原农民揭竿而起,攻破北胡匈以北的十座城。并且破一个城增加的队伍就越多。甚至北胡匈自己人也加入队伍。

这支农民起义十分特殊,因为它不分种族只分农民与贵族。刘成是个读过三年书的人,信奉的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是墨家。

刘成打着人人平等的旗号攻破十城将各地官府的粮仓抢光分发给农民。农民收到粮食,自然追随刘成。攻进城内打打杀杀。

每进一城,都会被扫荡而光,开始只会挑大户。后来发现大户都跑了,或者发现穷地方,连当地农民也不放过。

这支队伍开始走火入魔。如同蝗虫一样掠过寸草不留。刘成甚至掀起三光政策。让北胡匈以北的国土陷入动荡。北胡匈直接少了一半财产收入。

柳姿与各臣暂时达成协议派兵平定刘成。

此时刘成在北胡匈以北已有粮王的称号,他还打出旗号跟着他的人,就有吃不完的粮食。然后还举办祭拜龙王,拿当地大户的女婴祭河。手段十分血腥,却引来更多农民的追随。

因为刚好下雨。使得刘成的名声在北部流传开,甚至还有人叫他雨龙王。

柳姿和北胡匈大臣反倒成为跳梁小丑。眼看刘成越坐越大。

柳姿暂时妥协各臣出粮让各臣的军队攻打刘成。

各臣也让一步自己出武器去剿刘成。

北胡匈内部掀起战争!

谢兰芝得知北胡匈遭遇历朝末代都会出现的农民起义。

“看来北胡匈大限已到。”她将北胡匈国内为了反击南中原大公断案的文化入侵而写的话本,老实真的不错。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她觉得北胡匈经过一百年已经汉化的差不多了。

阿其那虽然没有做多少好事,但却促进北胡匈从游牧文明加剧向农耕文明靠拢。现在北胡匈已经基本是农耕文明。否则也不会有农民起义。而是牧民起义。

深夜里再听到北胡匈陷入内乱,谢兰芝也是一阵感慨。

她侧躺在床上将话本搁下,她怀里的司栖佟捧着一本书读的津津有味。

“躺着看伤眼睛。”谢兰芝将她的书拿走,发现她在海国图志。

谢兰芝有些哭笑不得,她的小凤凰现在心思已经不在陆地上,全在海上。

“要是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殿下,现在只关注海外,你说他们会不会难过?”

司栖佟抿了抿唇说:“外面确实很令人好奇,其实我有时候羡慕玛丽莲,她年纪轻轻就能跨洋过海游历各国。”

“想必一定是体验过不少的风土人情。”

谢兰芝见她已经对海外处于一种向往痴迷的状态,她道:“也许海外的人也是这么向往东方,甚至海外还称东方为黄金之乡。”

“真的吗?”司栖佟眼含期待,不过没一会儿她掖起被角盖在脸上,有些惭愧到:“可我还没有将大晋打理好。他们来了见到黄金之乡名不副实岂非要失望?”

谢兰芝道:“那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海外同样名不副实。说不定比你想象中还要糟糕。”

这些日子,司栖佟大概了解海外的朝廷制度与东方不同,甚至可以说东方的制度优越海外千年。

听说海外还有宗教治国。常常引发宗教战争,反倒没有多少农民起义。

东方相反,一个王朝到末期,总会引发农民起义。推翻这个让他们不幸的王朝。

司栖佟掀开被角,一双美眸顾盼神飞:“兰芝,我们以后能一起出海看看吗?”

谢兰芝毫不犹豫答应道:“好啊!等你完成自己的使命,差不多安定时,我们就去海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