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薛蟠的亲事

陈夫人是礼部尚书的儿子, 翰林院编纂的夫人, 就是她的儿子打了薛蟠的。

即便薛家人没有上门讨公道,那孩子最终还是被罚去跪祠堂了,还被他父亲打了好几板子。

陈家是讲究规矩的人家, 哪里可能让儿孙总是闯祸, 还是得多教育几次, 得让孩子明白,不能依靠家里作威作福, 不能连累宫里的贵妃娘娘。

该注意的时候, 还是得注意,别等到牵累家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因为不是薛家说的,那个纨绔子弟也不能怪到薛蟠的头上,也没去想薛蟠。反正他不是第一次挨板子了,本来以为能躲过的,没想到还是没有躲过,还是被父亲发现了。

陈夫人来薛家,当然不是说她儿子的事情,也没有多说那一件事情。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多说,何况薛蟠的性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这一次是带着甄夫人过来找女儿的, 她夫君的好友写了信, 他们当然要帮衬一二。何况这又不是什么坏事情, 是做好事, 那就更应该去做。

“薛夫人。”甄夫人激动, 说话有些紧张,“我女儿眉心有一点红的,她可是在这边?”

陈夫人见甄夫人那么激动,也跟着开口,“是叫香菱的。”

她还是说了名字,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丫鬟的名字。这也对,被拐卖后,怎么可能当千金小姐,自然是给人做丫鬟去了,这还算是好的。

做丫鬟还好一些,要是被卖进青楼,那才凄惨。

“让香菱过来吧。”薛夫人让人把香菱叫过来,这都已经说名字了,那么她也就没有必要多问。

好在她还没有给香菱开脸,没有让香菱跟着薛蟠。要是已经给香菱开脸了,那就不好办了,听他们的话,香菱本身也算是有一点身份的,甄士隐本身是乡宦,后来女儿被拐,府上又出了事情才家道中落,变成如今地步。

不管甄士隐家变成如何模样,香菱都不适合再成为薛蟠的通房丫鬟。

香菱没有想到她竟然还有亲人,亲人还找了过来。

当她看到头上有不少白发的甄夫人,再看看对方脸上的皱纹,她有些心酸,她不认为母亲之前在享受一切,一看对方,她就知道对方没有过得那么好。

“英莲。”甄夫人没有叫莲姐儿什么的,就叫甄英莲的名,急忙上前。

香菱连忙扶住甄夫人,瞧着对方红着眼睛,她也跟着红着眼睛,眼前的人应该是她的母亲,没有错的。

“母亲。”香菱叫出了声,能让官夫人带着过来的,又怎么可能有假。再看看母亲的白头发,看看对方的憔悴,这应该就是她的母亲。

薛夫人也不用陈夫人开口说,便去把香菱的卖身契拿了过来,这种事情还是得解决。不能还拿着人家的卖身契,也不能拿着这一件事情说话。

这让薛夫人想到当年办理薛蟠案子的官员,办案的官员当真不知道香菱是哪家的姑娘吗?

按照甄夫人说的话,他们有报官,甄夫人本人还时常问往来的人,在当地也算比较出名的。那么官员到底知不知道呢,而现在却有官员知道,这不可能仅仅是托梦这么简单吧。

薛夫人忧愁,总觉得这一件事情又起波澜,就只希望没有人去探查香菱被拐卖之后的事情。不去探查,也就没查到薛蟠打死人的事情。

真是让人忧愁啊,薛夫人不是不希望香菱找到家人,只是不希望儿子的事情被翻出来。

实际上,陈夫人他们也不可能去翻薛蟠的事情,王子腾还好好的,有些事情还是别去追究。何况陈夫人也不知道薛蟠打死人,顶多就是认为出一点小事情。

陈夫人的那个纨绔儿子就是这样,平时在外头闯祸,也就是跟人打打架,哪里敢打死人啊。

要是在京城打死人,很容易被御史参奏,特别是他们这样的人家,本身自家就严苛的。不用等御史参奏,就自己想办法解决了,保下孩子的命,送去流放。

总不能为了一个孩子,就舍弃了劝架人吧。

这不是一件合算的事情,因此,陈夫人就没去想薛蟠的事情。甄夫人也没有去想,她就想只要能找到女儿,这就是最好的事情。

“今儿就走吧。”陈夫人直言,找到人了,总不能再让甄英莲住在薛家,太不像话了。

还是得让甄英莲跟他们一起走,到时候甄英莲跟甄夫人是在京城找个落脚的地方,还是回乡,这都好。

陈夫人更倾向她们待在京城,按照那封信上所说的,甄夫人就算带着甄英莲回去,只怕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倒不如待在京城,若是她有空,便也会过去看看,也能让下人多看顾一点。

那甄英莲已经长这么大了,也快要说人家了。要是甄夫人带着甄英莲回去,那边的人必定知道甄英莲被拐子拐走的,于甄英莲说亲也不利。

不管甄英莲清白不清白,人言可畏。她们留在京城,到时候再找个普通人家,也能过得安生一些。

“这也好。”薛夫人也不好多说什么,让香菱留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香菱是一个聪明的丫鬟,想来也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薛夫人之前也交代过奴仆,不准再说薛蟠在金陵打死人的事情。

香菱,哦,不,甄英莲看向薛夫人,她也知道薛夫人在意什么,可她还是想早一点走,看着亲生母亲那么憔悴年老的模样,她就知道自己必须跟母亲一块儿走,不能让母亲伤心。

“夫人。”甄英莲走到了薛夫人的面前,给薛夫人了跪了下来,给她磕头。

“起来吧。”薛夫人忙让甄英莲起来,“以后,跟你母亲好好生活。”

“是。”甄英莲点头,“多谢夫人这一段时间的照顾,英莲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