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绥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她走回去,将火盆放回原处。接着,她来到牖窗边,仔细观察窗框与插销。一边查看,一边继续询问:
“某想再请教圆惠师傅,寺中是否为化雪撒过盐?”
“正是。”圆惠回答。
“但是撒盐的地方有限,是否?”沈绥又问。
不等圆惠回答,妙印法师便解释道:
“这些年盐价居高不下,即便是粗盐,寺中也购不起太多。因而只是一些重点的院落、必经的道路有撒盐化雪。这也是没办法,这些日子雪下得太大,水陆法会将近,寺中若是积雪太深,实在有碍出入。”
确实,谁都知盐之珍贵,寻常百姓家一点盐都舍不得用。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皇家贵胄才有那个财力去撒盐化雪。妙印言下之意,若不是近期要开水陆法会,寺内是不会去撒盐化雪的。
“方丈院院里可是撒过盐?”沈绥问。
“撒过的。”妙印答道。
“事发前可撒过?”沈绥又问。
这次,圆惠答道:“事发前日清晨撒过一次,之后白日都在下雪,傍晚时渐止,地面上又积了厚厚一层,所以小僧傍晚时又撒过一次。”他头脑倒是很清晰,回答得有条有理。
“圆惠师傅,平日里居住于何处?”
“小僧就住在方丈院的东厢房中。”
“案发当晚,你什么动静都没听到过?”
“不曾,因为小僧当晚并不在方丈院就寝。小僧那晚因为要与几位师兄师弟誊抄佛经,傍晚为方丈添了炭火,在院中撒了盐,扫了雪,便离开了。彻夜都在翻经阁之中,清晨回来服侍方丈起身,就发现方丈出事了。”
“为何彻夜誊抄佛经?”沈绥疑惑。
“……”圆惠不答话了,目光畏缩,看向妙印。妙印叹了一声,道:
“原本,为了水陆法会,吾等忙碌两个月,挑选了几册新翻经书誊抄,是预备赠送给参加法会的来客们的。但是就在事发前两天,这批誊抄好的经书不翼而飞了。无奈之下,只得每日每夜指派僧人轮番去补救,希望能赶上法会。看管这批经书的人是圆惠,他责任最大,因而几乎每日都会去誊抄经书。”
经书被盗?又是一条新的线索,沈绥暗自沉吟,一时不再发问。
接着,她又在书架、书案等位置仔细检查了一番,似乎并未再搜寻出新的线索。于是迈步来到了禅房北侧,看着供案上翻倒的木刻佛像,她锁紧了眉头。
作者有话要说: 1、【筵席】
古代,特别是在唐以前,人们在室内都过着在地面上的生活。所有的家具都是矮脚的,人们席地而坐,因而坐具也都是低矮类的。筵与席是分开来的,筵是指室内铺在地面上的整体的草席,相当于现在日本的“榻榻米”。席是指每个人落座时垫在身下的方垫,又称“拜壂”。“席”上有时还会再垫一层,一般是圆形的垫子,称作“蒲团”“蒲墩”。原本是佛教的坐具,后传入一般人家使用。
2、沈绥查案时戴手套,并不是指纹的问题,而是怕接触到有毒物质。这是她从这么多年的查案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超前。
3、禅椅。佛教中的坐具,有高脚的、矮脚的,坐面很大,可以完全盘膝坐在上面。这种椅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最为普及的坐具。
4、鱼鼓:即木鱼。引罄:金属制的敲击乐器,分大小。火镰:打火用具,长得像镰刀。
5、撒盐化雪。古时人基本不会做这种事,除非积雪成灾。现代道路基本用化雪剂。
“哎呀,伯昭兄弟,你可回来了!”正在方丈正堂门口焦急徘徊踱步的慕容辅看到一行人走回来了,立马迎上前道。
沈绥上前施礼致歉:“下官去内院检查线索,一时疏忽未与府君请示,实在不该。还请府君见谅。”
慕容辅本来十分不高兴,但听沈绥一说“线索”二字,立刻双眼一亮,问道:
“勿需自责,伯昭兄弟可是发现了关键?”
“未知是否是关键,但伯昭心中有些疑问之处,需得绕到方丈室后方能确认。”
慕容辅听她说得不清不楚,正待再问,却无意中看到了站在众人之后的张若菡,登时瞪大了眼睛,吃惊不小。与此同时,秦臻、妙印法师、程旭、刘玉成等人也注意到了这位款款而来的绝世美人。只觉眼前一亮,似乎这天光都敞白了几分,空气都清新了许多。尤其是程旭,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子,见到此等美人已是根本收不住视线了。
张若菡见诸人皆注意到她了,便上前见礼,落落大方:
“若菡见过秦世伯、慕容世叔、妙印法师、刘参军。”程旭她并不相识,只是微微欠身行礼,不作称呼。
妙印法师首先回礼,唱佛号:“阿弥陀佛,搅扰心莲居士了。”
张若菡含笑摇头,那笑容淡到几乎不存在。
“三娘,许久未见,可还安康?家中老夫人可好?”秦臻随后笑呵呵地问道,他对张若菡的出现并未表现出惊讶,似乎早就心中有数。
“多谢秦世伯关心,三娘一切安好,祖母也很康健。”张若菡平静回答,语气中莫名多了几分亲近。
慕容辅眼角抖了一下,然后扯起笑容道:
“不知张三娘子缘何在此?”
“若菡半年前入寺清修,为远方的父亲祈愿。今次,若菡与家仆不幸卷入慈恩案,想看看是否有能帮上忙之处。若是有不便,还望慕容世叔海涵。”张若菡简单解释道。她这话乍一听似乎十分客气,实际上却非常强硬。
慕容辅眼神闪烁,一旁的刘玉成见状,连忙上前解围:
“府君、沈翊麾、张三娘子,几位请进罢,时辰不早,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调查。”
慕容辅赞许又感激地看了一眼刘玉成,点头道了一声:“好。”
一番波折,一行人终于入得方丈室查看。因为多了一位风华绝代的白衣美人,程旭、杜岩、韦含,包括慕容辅、秦臻、刘玉成等一众男子皆有些心不在焉,各自内心翻滚着不同的心事,视线时不时飘向张若菡。张若菡却视若无睹,镇定自若,好似那淤泥中绽放的雪白菡萏,清明澄澈、凌冽似霜。
而她的注意力却始终在沈绥的身上,只有这个男子,在最初的对视之后,不曾再看她第二眼。
此刻的沈绥,正在准备勘察现场。她从自己袖袋中取出一副白叠布缝制成的手套戴上,随在诸位长官长辈身后,一步跨入了室内。室内依旧保持着案发当时的模样,大部分的物品都摆放得很妥帖整齐,只有死者死去的东侧厅禅室内有些凌乱。
方丈室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前堂中央供着一副吴道子亲笔所绘的观世音画像,后堂是方丈寝室。东西两个偏厅,东偏厅是方丈自修的禅室兼书房;西偏厅是膳厅,是方丈平时用餐的地方,一般方丈也会在此招待关系比较亲近的客人。
沈绥跨入前堂后,目光在四周扫了一圈,然后忽的回身看向正堂的门槛。她这突兀地一转身,随在她身后准备跨入前堂的心莲居士张若菡差一点与她撞在一起。张若菡有些忙乱地后退一步,重心不稳差点仰倒,被身后的侍女无涯眼疾手快扶住。张若菡清冽的眸子略有些吃惊地看向沈绥,沈绥的反应却慢了半拍,见自己吓到了张若菡,连忙想上前相扶,伸出的手却硬生生顿住,收回,改拱手为揖,躬身道歉:
“绥失礼了。”
“无妨。”张若菡稳了稳心神,面色恢复如常。
沈绥侧过身子让张若菡与无涯先进来,张若菡也未推辞。两人擦肩而过,彼此之间的气氛有些古怪。侍女无涯随在后方,眼神在自家娘子与沈绥之间游移,只觉得娘子自从见到这姓沈的登徒子后,没有了以往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淡然自若,表现十分失常。
张若菡进来后,沈绥来到门槛处,撩起袍摆蹲下仔细观察门槛。门槛上以及附近的青砖地面上积攒着一层干涸后的褐黄色尘土。她右手抹了一层泥土,在指尖摩挲分辨。随后她的视线便抬起,看向门外的院内,若有所思。接着她起身,转身径直向东侧的禅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