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是李家的几个孩子品性都可圈可点,尤其是那个没见面的巧兰,一手绣艺清逸脱俗,那一手漂亮有风骨的字,不说是谁你绝对想不到是个村姑写出来的。
再就是这个学武,审时度势,机灵厚道,看来李家人以后自己要多注意点了。
县太爷盖上了自己的私章,摁了手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写了自己的名字,一式两份交给二人。
“好了,以后就算不是师徒了,也不要成为仇人,都是四里八乡的,闹的难看了大家都不好过嘛!”县太爷出来打圆场。
李老太和李老头连连鞠躬应是,态度恭敬,“是,都听您的。这是赎身的银子。”
李老太出门的时候背着人把银钱分开了,他们的银子都是碎银子,银锭子老百姓很难见到轻易用不着,所以绣铺李叔给的也是碎银子。
李老太拿出一个手帕,虽然有点磨得毛边了,但上面的绣花却很有清雅飘逸的味道,老太太用满是皱纹的手,慢慢的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大小不一的碎银子,她挨个数着,扒拉了一下,似乎还不够。
有结果李母的荷包,数了些铜板出来,终于凑够了数目,双手捧着交给县太爷。
县太爷看了,脸上有点不忍,这可能是李家全部的财产了,就算李家有个手巧的绣娘,也不过是普通农户。
“要是你们困难,我可以先给你们垫付上。”县太爷当时没想那么多,张口就是五十两银子,现在隐约有点后悔自己莽撞了。
县太爷的能力不容质疑,但他毕竟是世家子出身,金尊玉贵长大的,对银钱概念不是很强烈,也就是到了青山县才开始了解民间真正的疾苦,去品尝百姓的包谷面糊糊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