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生如逆旅(番外)

辛坦夫各类破阵子,蝶恋花,短歌行·远行纪萧文瑜。

外加颍州一众军将后生隔三差五文章相寄,林林总总算下来,高考宋文三十篇,十之有九赠萧瑾。

众学子感叹,“幸好萧瑾没给他们每人来一封万字基建回复。”

“下午剑术课怎么办?”

“怎么办?凉拌呗!我还听说新来的师父是水月山庄叶家的人,正是洛阳衙署的第一调节官,物理调解杠杠的,所以你懂……”

那不得训得半天爬不起来。

“…绝了。为毛临高考了还要练武!”

“你咋不说还背诗呢。没武功写诗是笔杆子能戳死人吗?”

“……学这么多有什么用。”

“技多不压身。我欧巴说的好呀,武力是文化交流的最后底线。”

“你欧巴?”

“热播的大宋异闻录,萧瑾我新晋男神,以后我再也不骂他基友太多了。”

“……”史载萧瑾容色风流,气质端方。宣传海报她也不是没看,左看右看那位扮演者都只占了风流二字吧……

舍友对那位的痴迷她们是高一就了解的,鉴于粉丝对于明星的痴迷程度,众人都没说什么。

“赶紧,集合了。省得班长过来催。”

被拖着的女孩哀嚎一声,“……啊,不想武课……救命啊……”有天赋修习内功还可,剑术炼体我的天呐。

“……好了好了,你昨天还说想行侠仗义飞檐走壁徒手碎子弹,不好好炼体你拿头碎子弹?”

“我的脑子是金鱼的。”你说什么?忘了,不知道,不记得。

等于没有。

“走走走。”

“……再叫妇幼联盟等会来了。”

“我~太~难~了~”

……

观澜书院。

经由数百年扩建,书院自原址上又三番四次翻新,如今的观澜,的确称得上是九州境内文武第一。

这座书院六百年历史上出过六十六位宰相,九十二位文状元,七十八位武状元,朝中其他官职者更是不计其数。

天下父母无不是削尖了脑袋也想把自己孩子送来。

大航海时代,与其他远州番外接轨后,大宋人文日新月异。观澜书院学员招收处压力倍增,后来又跟随八方衙署各地设立七个分院。

厉害的是,观澜书院每一个分校都会是当地综合排名第一。

也对。那能做分院山长夫子的,哪个不是主院万里挑一的人才。

但历史上观澜书院并不是精英教育的推动者,反而对私人教育,平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起先颍州书院主要是为收留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孤儿,并不苛求成就,只后来因着凡一入书院都没有不成器的,体现出来的便好像是只招精英的学校。

学校老师升职唯一标准,不要教出废材。

这也意味着,颍州书院的夫子先生,都必须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决心和教学能力。

就一时不慎眼睛瘸了收了渣渣,毕业时也得教出个人模狗样水准专家。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p; 自观澜书院成立后,各类工匠便渐渐从官家手下脱离出来,匠籍废除,入良籍与平民一般,甚至技艺高深者,地位更胜于寻常富商。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书院的政治军事,但在手工艺,医学,水利,建筑,农学等等方面,观澜学子,其实也成就不俗。

各类工艺品不再专属于皇室贵胄,而渐渐步入民间。

番薯等植物引种成功之后,极大的激发了当时学子对于番外作物的兴趣,书院学子们只差亲自走遍天下搜集新鲜食物,很有些上古神农尝百草的冒险精神。

仓廪实而知礼节。整个大宋都处在一种和谐有礼谦谦君子的状态中。即使是寻常人家,路遇时也会礼节俱全,再不见许多战火硝烟中人相互食的狰狞情景。

颍州古城划为书院校区,而外城白墙青瓦,则是上一代帝王末年时,新修的民区。

自古城城墙的角楼望去,外城高低错落的火墙典雅整洁,内城参差林木古韵十足。颍州渠自南岸淮水蜿蜒而来,夕阳下映着粼粼波光。

街上来往有学子相携而过,或广袖长襟,或收袖短衣,眉目弯弯。

内城州府处有一株凤凰树,据说是安平帝临终前几年,回忆少时旧事,又再来颍州故地,念起其与太子太师萧瑾初见亲手所植。

历经百年,凤凰树已高有数人,枝叶遮蔽庭院,不可见之顶。

于是武课中初级轻功考证,便成了跃过第一大枝为轻功一级,第三大枝为轻功二级,第五为轻功三级。树顶没人登上去,故为轻功绝顶。

侧面表明,观澜书院实乃物尽其用之地。即便如今作为皇朝政家最为扶持倚重的书院,但开创时一分钱掰成两分算的毛病依旧改不了。

每逢三四月,满树红粉,落英缤纷,缥缈华丽。红色雪色绒花枝头绽放,丝丝缕缕,红翠相依,美不胜收。游人学子,不绝于路。

观澜书院传承数百年,开始时一切都是知州俸禄经营。所有孩子衣食住行,笔墨纸砚都由州府出资。而如今重莲的学子服,也是当年传承自颍州知州萧瑾。

据传说,萧瑾本一身青衣,青松翠柏,后来战火起,他曾前来书院鼓舞学子,送他们一路疆场,为大宋海清河晏。他的学生血洒疆场,自此他换上红衣,红衣重莲。因为他的衣上,他所站立的土地上,有着他的后辈留的血。

也有说,年关之时换新衣,知州的姐姐送他,出行时有人看到,红衣如火,烧尽寒意,那一幕永远铭刻在心底。许多年后,萧瑾已听不到消息,又有人想起,后有书院学子画出,重莲红衣,依稀再窥见君子第一人当年风采。

两种版本,人们大多信前者。因为足够的光辉伟大。却忘记了再特别,萧瑾其实也是人。

大宋传奇宰相何寻逸晚年山水闲记《故亭斋》中回忆说,幼时因目盲,对人心情意反而更有体会。他人只当他看不见,许多嬉笑恶意往往扑面而来,可其实他却比任何人都要感受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