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生如逆旅(二十五)

此事由赵惇处理,四字回复,“绝无可能。”

因为和约条件一降再降,完颜雍那边使者变得相当暴躁,于是翌日就传出宋臣去了元宇所在的使馆。

一夜,无人安眠。

赵惇成功的将原本的合约变为,大宋置身事外,两不相帮。

至于使者离宋后,会否互杀,赵惇觉得,这不在他们大宋管理范围内。

姜穆在京,除每日与赵惇的教习时间外,常四下查看民情,暗里送了一堆文坛新秀入朝。但唯一他本人出面过的,是奔来临安府一位姓辛的年轻人,姜穆当机立断,迅速将之引荐给陆务观。

二人相见如故,再一问,都与朱仲晦萧文瑜为友。

官家那边似不大喜辛小年轻的性子,一直贬了升,升了贬。此人方才弱冠,却不似寻常文人那般谨小慎微,相当疏狂意气,动辄便是算平戎万里,况文章山斗。

从前有心入朝,总为鸽派截胡。赵惇了解之后都忍不住感叹,这位大词人到底什么问题,何以就入不得父皇之眼。

所幸有萧瑾陆务观极力作保,于是便在虞书文手下做兵部侍郎。

转瞬半年,年关过时,柳旭自颍州边防回京述职,又来见姜穆。

说是完颜亮死了,完颜雍为部下刺杀,如今北方剩下的几个皇室都往汴京冲去。

姜穆算着时间也差不多了,上折子请出颍州。

皇帝也没拦着。

他两日便带着赵惇带出了宫。

如此之下,明里暗里刺杀之事更是接连不断。

临行之时,陆务观两人长亭送他。姜穆很荣幸,又收到一首诗,大意便是要走了,不能远送,颍州离不得文瑜公,日后军临城下,收复北地,与君共勉之类之类。

辛年轻人也二话不说,挥笔一首破阵子。姜穆觉着继续搜罗将才下去他可能能收集到当世九成文豪佳作。

他不好继续多留,轻车简从悄声走了。

众人骑马走在淮水小道之上时,已是又一年风送稻香。

磕磕绊绊经历了中毒,坠崖,暗杀之后,再回颍州时,又是八月。

鉴于叶翔的功夫太过潇洒,赵惇眼睛放光地缠了他许久,终于得他又教了一招半式。

路过寿州时查过州府账册文书,又探望过寿州衙署的叶巽,见事态稳妥,向颍州而去。

路上看到留云给他的信,说颍州城的番薯芋头又熟了一茬。

“今年萧叔叔要回来,留云做了玉米排骨汤啊。”

府衙依旧是一年前的模样,并无太多变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孙教习头大的叫学生们不要挖掉院子的树去种玉米。

回头一看,门口站个人影。

八岁的留云眼神相当好使,带着小伙伴呼啦啦扑了过来,“萧叔叔回来了!”

姜穆蹲下身来,笑着为她拍了拍裙角的土,“长高了啊。”

他看到收留在书院的孩子们,一年多不见,都长大了,初来时的消瘦已看不出什么。

颍寿安定,半点没受到北方乱局的影响。

很早他就清楚,高寄萍的才能,不会局限于快活林。

姜穆有意要赵惇在书堂多呆了两个月。

赵惇十七,与最初收进书堂的那群孩子年纪相仿,少年意气,倒很快便围成一团。

姜穆也不希望赵惇心中尊卑之别太过严重。作为中古一位帝王,有,可以。但需适度。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日后臣下有才心系百姓便是朝廷之幸,是男是女出身门第都没有影响。正如姜穆从前对陆务观所言,将外在表象看得过重,只是埋没花木兰而已。

适应气候之后,便将书堂适龄学子及赵惇都安置军营去了。

或许他们不一定必须入战场,但至少,他们要清楚,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无论人族或是其他灵族,战争所带来的死亡,都是难以逆转的。

沙场残阳如血。

姜穆回来的时机不错。

柳旭已整顿军营准备北上,叶荀香柳巽等人受命往返颍州押运粮草。

赵惇终是忍不住,要前往前线。

他一去,书堂十六七的少年人就没有能忍住的。

相较于赵惇幼年安乐,其他人都是南北分裂的直接受害者。

世上无人能比他们更厌恶战争。正因如此,他们无比想要结束这般局面。

姜穆并未阻拦。

他取了颍州铁匠研究大半年才琢磨出锁子甲给他们,然后亲自送他们入军。

飞雪之时,又收到辛年轻人的如梦令长词。

说是他随虞公到了陕川,如今已看到长安了。姜穆算了算时间,便也回了一首,说颍州这里他们应该到了汴梁城下了。

辛年轻人收到信时,残阳西斜。城楼之上遥望西风,热泪纵横。

城池残破,满目疮痍。当年若无胡虏将这金玉之地肆意践踏,故里长安何至于此!

这本该是大宋天下!

长安洛都,终能重归华灯之下。

正如九州分裂,终将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