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生如逆旅(二十三)

姜穆换了件白衫, 披着鹤氅怀中揣着小火炉,骑着红鬃马,悠悠出了城。

颍州渠沿岸栽着柳枝, 如今冬日尽枯,挂着点点飞雪。

天气寒冷,沿途的官道都不见人影, 白茫茫一片, 只见马蹄踏过是月牙蹄铁的印记。

柳旭跟在他身边,“……若要年节饮食, 大人只管叫府中衙役送去,何必亲自过来。”

“只是想亲眼看看。”

“……也罢。”

“颍州渠一通,日后沿岸农家, 便不必远走担水了。”

“如阳, 你那二州衙署,筹办如何了?”

“开春便差不多了。寿州那边决定由柳巽负责, 详细事宜我二人正在商议。”

“嗯。若办的不错,我会上书,请在其他州府也设立衙署, 处理江湖朝堂事宜。”

“柳旭明白。”

“走吧。”

探望过了水利,还有北边军将。自北而来许多流民, 不少是因着军中有粮, 才来参军。

姜穆问他们,可还心念故土?

有的不念, 因颍州富裕, 远胜故土,有的念,因背井离乡却还念着落叶归根。

姜穆道, 有朝一日总会回去。

有人问他,很多人想回,连当年的岳将军都想回,可南方富商们不愿又当如何?

姜穆问他,为何不愿。

有人答,南方那些百姓害怕收回北地之后,朝廷会要他们掏钱恢复北方呗。

可当年若不是北民南下,他们南边会种田吗?有的人,上头三代还是北方人,最后,却没有一个愿去收回故土。

长城沿线城镇为腹里挡了多少年蛮夷,如今却要被他们放弃。

姜穆道,“快要变了。”

何时?有多快?

姜穆看着那个面黄肌瘦却还梗着脖子发问的大汉,“各位守好界防。其他事交由州府处理。”

你处理?你怎么处理?他们也不会出兵的。

姜穆缓缓道,“否则颍州城,又是如何回来的呢。”

众人才想起来,当初就是他,不费一兵一卒,硬是虎口拔牙夺回颖寿邓三州。

“好。知州大人,我信你。”

军营三三两两便道,“对,我们信知州大人。”

姜穆长揖一拜,“本官谢过诸君。颖寿有诸君守卫,定能长久平静。”

如今自军营望去,对面三十里已无人迹。北方流民都收编入颍州,军营扩大,对面城池无汉民,仅剩些许金人又怕颍州开战而退走,只留了空城一座。

要收回不费吹灰之力,只是时机未到,才按兵不动。

待完颜皇室争完,那一切,便彻底尘埃落定。

远方暗云低垂,林木深深。

姜穆白衣烈马,自雪地离开,很快,与颍州的风雪融为一体。

望台上的守将点着篝火抱着弯弓,轮值时也听到了些风声,不禁问同伴一句,“你说萧知州说的,是真的吗?”

同伴道,“你看他修颍州城,你看他建颍州渠,你看他扫平颍州贼寇,你不信算了,反正我是信了。”

“我可没说不信。这不就是问一下嘛,我又不像你,家人就在颍州。”

“等着看好了。”

……

二人相处倒也和谐。

论起诗词,萧瑾不错。道法佛经,兵书水文,他都能接上一二。陆务观深觉与之相谈甚欢。

唯书院之事上,二者有些许不同。

陆务观不拘小节,是豁达之人,他只觉此事有违礼法,但听萧文瑜所言,其实也不无道理,便也不想因一个小小书院问题而放弃一个挚友。不过他忍不住想到,若此番换做朱仲晦来,可能当场便要与萧文瑜就颍州书院男女教习学子之问题唇枪舌战三百回合。

应姜穆之请,陆务观在颍州又多留了几日。临行之时,挥笔就一首长诗送他。

《别萧文瑜君》

颍城初见雪飞花,夜看窗棂如梦家。红焰灼灼烧寒霜,西风烈烈论天下。玉琼簌簌绘青瓦,庭院声声动心涯。远望风雪乱旧京,围炉笑谈胡王杀。高山流水遇子期,琼芳冰碧拜文瑜。百年淮水消瘦骨,今朝三州笑意人。三年苦心三年治,得成清平安乐世。相见不须问故事,相别亦不言归途。逆胡倒行民心变,群氓相奔如秋雁。有看来日披金甲,与君共赏洛城花。

收到姜穆梅花篆体回诗,陆务观更是意气风发。三两日与学子辩忠君爱国,过得也是相当安乐。

若非临安之令,他倒真想留在颍州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