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生如逆旅(五)

虞书文, 字逸安。

目前领滁泸二州知州监察军政镇守昭关。

史载虞逸安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战伐之奇,妙算之策, 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而叶翔给的名单之上,虞逸安相对靠前, 这意味着,不少人希望他永远消失。矛头对准朝廷官员的风险太大,高老大为求保险, 通常不会接这种生意。他们调查朝廷势力, 也无非是想在这其中左右逢源买卖消息获利而已。

江湖独立于朝堂,王权约束较小。甚至某些独大的势力,还会收到两方王权拉拢。

至于朝政之中,自然也会有人暗中扶植自己的江湖势力。

江湖错综复杂, 其中利益交错更是隐晦难明。

一旦朝堂风吹草动,往往就会在江湖体现出来。

早年据说十二飞鹏帮那位赵姓帮主,与皇室就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这已不再重要。

……

他如今的身份当然已不是何方, 当然也不是姜穆。

萧瑾,字文瑜, 兰陵萧氏子,唐初名相萧瑀第十八代孙,始祖可上溯到北梁高祖。华夏之土,魏晋时期如张华在时世家林立豪奢成风,自武周后, 各大世家大受打击,兰陵萧氏也避不开败落之命运。

萧氏人最后一次执政,在北宋, 太子中允萧漼,以后便无萧氏音信。这位萧漼先祖自然不是萧瑀了,虽非萧瑀,毕竟也是兰陵萧氏,八叶宰相之一的萧华。这次姜穆利用萧氏身份入京,也不担心他们发现。原因相当简单,他已彻底调查过萧氏,萧氏门庭寥落,如今的家主品性相对圆滑,若此时出现一位萧氏后辈入朝光耀门楣,即使存疑,萧氏绝无二言。

若那位家主是如萧瑀般方正刚硬,不容半分瑕疵的,那倒是值得斟酌一二了。

何方毕竟曾是杀手。姜穆纵有心为他正名,但绝不是现在。是何身份,都不可牵扯过往。

安史之乱期,萧氏也曾经几度流离。那时萧瑀次子与兰陵本家失散,后遍寻未果。姜穆所用,就是这一支血脉。

所以即使有人较真,姜穆也完全可以“严谨考察”出一本以假乱真的兰陵萧氏家谱。

当然之后朝堂风动他为人质疑身世时“气急攻心”“失了风度礼仪”把一套家谱甩人脸上时,为他的身份紧张了好一段日子的高老大在快活林感叹,小何终于多长了一个脑子。

连她看完那本“证据”家系家训祖宗俱全的家谱,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就那么碰巧捡到了兰陵萧氏的沧海遗珠。

十月。

桂香散落,血色已结束。

姜穆行至昭关。

宋金隔淮水对峙。

虞书文共将军李显忠留镇昭关,共议和约之事。

萧瑾之名帖递于虞书文。

二人秉烛夜谈,三日后,宋遣使出使金南完颜亮占据的扬州。

夜色阴沉。

七八月本是收成季节,可今年八月以来连绵阴雨,加上金南下侵扰,百姓的日子,一定很不好过。

昭关军营下,一身长袍美髯修长的中年人站在军帐前,望着夜空晦暗的星斗。

他是个读书人,读书人本不适合出现在军营之中。

但此地的兵将对他格外尊重,即使巡兵经过,也都恭恭敬敬唤他一句,“虞监军。”

虞书文。

此次大宋得胜的第一功臣。

此刻他抚着长须,口中喃喃自语。“紫微淡而复明,群星参入北星垣。”

“不知临安府如今情况如何?”

有人从背后的营帐中探头出来,“虞先生,还在想议和之事?”

虞书文转身,微微一拜,“李将军。”

那人铁甲未卸,只是去了头盔,浓眉大眼,一身正气,可惜两鬓已然斑白。

武人也随着他方才所望的方向看了看。

“紫薇星主帝王事,陛下有意让位于太子。”

“恐怕陛下已经决定。”

金的态度强硬,即使此次战败,中都那边却也没有减轻旧年条款之意。不但要继承之前的条约内容,甚至更过分的,要求金与宋叔侄关系相称……只是毕竟减了进贡银绢的数目,若按照他对陛下的了解,恐怕他不会拒绝这个新协约。

“我听说你之前有意招纳一个年轻人?”

“非也。将军,是他自来投奔。”

“二者有何区别?”

“若我招纳,他所做之事,便是虞某授意。若他前来投奔而虞某未收,一切便是他的功过。”

“所以你要他去见完颜亮?”

“这至少只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会否苛刻了些?”两军对垒,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去往敌对阵营和谈……何况,听闻那还是兰陵萧氏之人。

“功,是朝臣之功,败,是流民之败。”

“哦?虞监军之意,若那年轻人有功,便引荐他入朝?”

“若他当真能处理好此次和约之事,陛下得之,幸也。”

李显忠思量了番,点点头应和,“虞公所言甚是。”若是真能得体处理,那他也不介意引荐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