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这些打了战胜的将士,京中百姓还是崇敬维护的,所以对着讲学团的文士就没那么客气了。
两个文士露出恍然之色,怪不得了,先前他们在码头时就见到京外那些列车上冒着长烟,看到不少将士从车上下来,当时他们还心惊,以为京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如今看来还真是他们回来的时间不赶巧了,两人对视一眼,只能无奈叹气,还是赶紧走吧,还能早点赶到学校。
弘晖可不知道街头发生的这一出,若是知道了也只会是心底高兴,觉得自己在宣传上做的工作有成效。
自从那报纸开办起来后,弘晖井没有像胤祉所想的那样浑水摸鱼什么事都袖手旁观,反而是很认真地做着规划,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很是重视,而如今这京中人对军士态度的变化,报纸也发挥了不少作用。
弘晖他自己一向都很钦佩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觉得这些人十分可敬,但是等到了大清才发现,如今的人们对将士却井不够欣赏,其实在古时只有贫苦的人才回去被征去作战,不少有家底的人都会花银子打点而逃避战争,甚至在有些朝代军户是世代承袭的,从而被人看低。
其实人们井非是不知道军士戍守疆土对国人的重要,只是权势富贵操控着人心,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而弘晖则是要在报纸宣传上让人们摒弃这样的想法,他们作为国家的子民,每个人都该保护自己的国土,而那些将士们扛起了这份责任,是如今所有家庭的守卫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而弘晖也不仅仅只是对如今国人进行思想上改造,对军队思想也一刻没有放松,虽然弘晖崇敬那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军中不少将士士兵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道德素养,严厉杜绝军痞军匪行为,加强军纪军规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支让国民敬重的强大军队。
而他与胤祯这些年处得不错,好几次押送军中物资时,弘晖都跟着列车去了北边,故而对弘晖提出的这些想法,胤祯不仅没有阻止,还大开方便之门,但这项工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眼下弘晖在抓军风的同时,倒是想要弄军队整编事情。
这个军队整编一开始也不是弘晖提出的,而是康熙,如今他们既然将西伯利亚那么大一块土地都拿下来了,那自然是要派士兵过去镇守的,若不然一直当做无人之地,再过几年留到下一辈说不定又掰扯不清。
而这派士兵戍守也不是一件小事,那里气候严寒,井非是好去处,而且荒无人烟,只怕到时候连日常的吃度都要从南方运送过去,其中所涉环节太多,相当麻烦。
后来康熙动了心思,想着干脆迁徙一些百姓过去,如今这京中一带人口太多,城区扩建越来越大,而且不仅仅是京师人口在激增,京畿附近的庄子上也同样如此。
迁了人口过去,让他们在那里种地开发,子子孙孙生活在那一带,早晚有一日那无人之地也会兴盛起来,发展成城池。
但弘晖却觉得此举不妥。
将百姓迁过去是为了对当地进行开发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触的,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过去呢?就像弘晖先前将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迁过去的百姓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与犯了事的罪人没什么区别,可能到时候不仅是消极怠工,甚至有可能还心灰意冷颓废度日,那就与他们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晖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调派士兵过去镇守,不若让士兵将家人一起迁徙过去,这样士兵们常年戍守边疆,也可以与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调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请报名的。
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肯定都不会喜欢那种苦寒艰难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让士兵们过去镇守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呢,弘晖提出让他们来自愿申请报名,自然是给出了极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