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武侠修真 > 醉枕香江 >

第11章 电影杀青

原本香港电影市场一直维持着邵氏与嘉禾双雄争霸的局面,谁曾想半路杀出一个新艺城,1982年春节以一部《最佳拍档》狂卖2600万港币,突破香港最高票房记录,随后推出的多部电影同样票房大卖,其声势俨然已经和邵氏、嘉禾呈三足鼎立。

无论是邵逸夫还是邹文怀心里都很清楚,他们真正的对手不是新艺城,而是在背后支持新艺城的金公主院线,所谓邵氏、嘉禾和新艺城三足鼎立只是表面,实则是金公主、嘉禾、邵氏三大院线在暗中角力。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p; “双线联映”就是邵氏和嘉禾联手打压金公主的具体措施,曾经的“敌人”暂时变成了“朋友”,所以王京这时候为嘉禾拍片,没有人会说他的不是。

抛开自己老爸和邵氏的关系,其实王京更愿意和嘉禾合作,这与邵氏历来奉行的大片场制度有关。邵氏不仅要求演员和导演与公司签一年到数年的“包身约”,期间不能到外面接戏,而且对导演的工资水平还有限制,创作及拍摄权亦主要集中在少数高层手中。

而嘉禾则实行的是**制片制度,将与导演、演员的雇佣关系改成合作关系,电影利润也拿出来分账,更有甚者,嘉禾还建立了卫星公司包拍的外判制,资助有票房保证的电影人办公司,这些公司成为嘉禾的子公司,在拥有决策权的同时,享有很大的创作自由。

李小龙的“协和”、许贯文的“许氏”都是嘉禾旗下类似性质的子公司,王京也想着自己成立一家电影公司,嘉禾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剪辑好的样片很快就送到了嘉禾,不过让王京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片子被层层推荐,最后居然出现在了大老板邹文怀的办公桌上。

“这片子很不错,但风格却和王京之前的作品差异很大。”何冠昌是当年跟随邹文怀“叛出”邵氏的老人,一直被邹文怀倚为臂膀,在嘉禾内部有很大的话语权,他这么说,办公室里其他人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就连邹文怀也点点头。

“王天霖的儿子倒是很能折腾,不过这部电影确实不像是他的手笔。我听说王天霖还有个徒弟叫杜琪锋,会不会他替王京拍的?”

发行部的经理蔡永昌提出了一种可能,可随即就被邹文怀否定了。

“剧组里有公司的人,这部戏确实是王京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