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流不尽的英雄血(三)

赤壁,刘项联军两位大佬——刘备和项庄,后者没有亲上前线,任命季布为上将军统帅楚军,楚国废大将军,改上将军,上将军就是大将军。不过,季布身份终究是楚臣,刘备则是诸侯,虽然没有称号建国,地位上和项庄是平起平坐的。双方最大的矛盾是指挥权,楚军五万,皆为精锐,湘州兵三万,相当一部分是新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刘备一方都无法与楚军争夺指挥权。

刘备心里也清楚争不过季布,之所以还要纠缠,是为了讨价还价。

这次楚国发动五万大军,民夫和辅兵十余万开赴长江前线,堪称立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动员。如此不遗余力,为的可不是学雷锋做好事,而是因为荆南沦陷,楚国本土就将受到晋军铁蹄的直接威胁。所以,除了拉刘备一把,最根本的原因是项庄要自保。

话又说回来,项庄和刘备无亲无故,人家凭什么帮你?固然是为了自保,帮你的事实却不容抹杀。举个例子,美国对朝—鲜进行粮食援助,朝—鲜收下的同时以最大恶意猜测美国佬有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这没错,爱咋想咋想。但粮食是实打实的,援助确实到位了,这就是铁的事实,有骨气你就别接受。

刘项之间即是如此,楚军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长途跋涉来帮刘备打仗,甭管有啥私心吧,说到底是帮了你。楚军气势磅礴,一下就把湘州兵比下去了,刘备底气不足,只能通过争夺指挥权进行压价。

最后楚军如愿以偿了,季布成为刘项联军的最高指挥官,连刘备都要受其节制,至少明面上是这样说的。私下里,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原本楚国想借此在湘州六郡进行渗透和控制,意识到刘备不好忽悠后,改为互惠互利的合作,签订各种通商优惠条款,以及一份守望相助、为期十年的正式军事条约,算是为双方的长远合作打下了基础。

进入十月份,没有全球变暖的影响,一千八百年前的长江两岸,已经冷冽如刀。不过,冷归冷,双方物资不缺,晋军早就在数年前种植了棉花,成套的军制棉衣大量配备基层。湘州兵物资紧俏,刘备扩军太快,正愁怎么解决御寒问题,和楚国结盟之后,才知道交广有大规模的木棉种植园,制成棉衣御寒效果不如棉花,也不会差太多。但项庄不是活菩萨,除了友情赠送一部分木棉军衣,剩下的都要掏钱买,而且只给打八折,恨得刘备牙根痒痒,又不敢不掏钱,大战临头,不把士兵哄好哄顺,他才是脑子生锈了!

长江没有结冰期,换言之,水战依旧是这次大战的主题。而在决战大江之前,刘项联军的主要任务,是清扫江夏郡南岸的晋军势力,就比如纪灵一部。

刘项联军凭借优势兵力,轻而易举占领了沙羡,逼得纪灵退守武昌,还不等集结附近的县军,武昌就被敌军围成了饺子馅。纪灵眼睁睁看着附近被敌人一扫而空,来援的友军也在途中遇伏,死伤无数,把他肺都气炸了。但他不敢主动出击,直属部队加上武昌县军,纪灵手中只有三千人可用,其中一半是荆州降卒,不能指望他们打硬仗。

这时长江倒成了晋军的阻碍,纪灵就算突围也只能往北走,长江被双方水师各据一边,这要让敌人船队堵住了,才叫真正的上天入地无门。

坚守待援,是纪灵的唯一希望。

北岸的林宁当然也知道有一部残军被堵进了死胡同,据高览、于禁报告,刘项联军驻扎赤壁,沙羡无险可守,只有退守背靠长江的武昌。林宁当时就问了:能不能派水师接应武昌守军撤到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