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热血已冷(二)

又说了一些事,林宁点将,他本来要点吕布的,一问才知道二五仔带兵去了塞外监视筑城。这几年幽州和诸胡的摩擦大大减少,诸胡慑于林宁的威名,以及幽州开启互市,充裕的物资流向塞外,没到吃不饱必须去抢劫的地步。而林宁深知塞外草原的规则,为了把这块地盘牢牢掌控,在财政宽裕的时候就发动民夫在边墙附近修筑堡垒要塞,逐步前推,堡垒修够了就筑城。诸胡也知道这是汉人在蚕食草原,但无可奈何,打又打不过,何况汉人也不是赶尽杀绝,还招收他们的孩子学习知识——用文化融化胡人部落,这是林宁集团很早就定下的策略。

“沮授、田丰、太史慈、黄忠、麴义、颜良、文丑、王离、章平等随我出征,王离为左军校尉,麴义右军校尉,各统一部,我自领中军,沮授、田丰为参军校尉,赞画军

务。”林宁说,有人并不在蓟城,而在渔阳,没关系,调集兵马钱粮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到的,这些人就是步行来蓟城也用不了多久。

至于许褚和凌操,题都没提,作为林宁亲兵营的正副营将,他们肯定是要随行的。还有曾经的亲兵营统帅卢三,被任命为奋威校尉,暂时去上谷守卫边墙,谁都知道随着幽州集团势大,边墙越来越安全,几乎成了“内墙”。卢三守边只是一次镀金,作为楚军元老,林宁集团资历较深的一批人,除非犯了大错,提拔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林宁制订的新式军衔和新式官职,仍在渔阳郡范围内实施,或许是“水土不服”,暴露了许多问题。他不准备这么快把渔阳的军政制度照搬到幽州刺史府,不说刘虞的态度,他也认为当初的所作所为欠考虑,有些地方亟待改进,还是先在渔阳实验吧,差不多了再蚂蚁搬家——改革,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议毕,林宁去了州牧府拜见刘虞,后者也得了诏书,愤然道:“天子年幼,遭董贼挟持,着实可恨,如靖务必救出天子,匡扶社稷。”似是想起了什么,离席顿首,“如靖已是太尉,掌天下兵事,请受老夫一拜。”

林宁慌忙避开,连连摆手道:“老大人折煞我也,这不过是董卓为了拉拢人心,给我封的官职,来日定当辞去。”

“虽是董卓所为,但也是圣旨所命。”幽州牧坚持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像刘虞这种秉持正统观念的儒生,只要程序合法,才不管别的。林宁说是辞掉太尉之职,也只是说说而已,反正不是他自封的,圣旨册封,朝廷认证,比珍珠还真。不过,刘虞承认林宁的太尉身份,他自己的幽州牧兼领并州牧身份,自然也不能作废,林宁试探道:“老大人,宁兼领并州刺史,实有不妥,故欲举荐渔阳太守戏志才出任并州刺史,教化三晋之民。戏志才治理渔阳数年,卓有政绩,军民咸不称赞,不加以擢升,恐埋没英才,于祖宗的江山社稷不利。”

这些年两人分府治事,林宁虽然掌握兵权,幽州数郡皆置于实控,而刘虞威望尊崇,民心向背,有的事不商量一下就做,面子上不好看。像林宁安插戏志才去并州,明显是要分权,刘虞承认林宁的太尉身份没什么,但牵扯到具体的地方权力,一旦心存芥蒂,就不好共事了。好在刘虞是忠厚长者,对此只说了一句:“先报过朝廷再说。”算是同意了。

在林宁告退之前,刘虞又道:“如靖既入洛阳,可曾见过卢子干、皇甫义真、朱公伟等节烈之臣?”

“董卓入京之前,多有见教,董卓废帝后,三公闭门谢客,守节如故。”

刘虞抚腿而叹道:“真忠臣也!”

林宁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颤声道:“若天子被董卓胁迫下诏,命老大人上京陛见,老大人当如何?”

“国家(东汉对皇帝的称呼之一)虽是被迫即位,亦是先皇血脉,只要国家有命,老夫无所不从。”刘虞正气凛然地给出答案。

正因为刘协是汉灵帝的亲儿子,当他被董卓逼迫登基后,满朝文武才能那么快接受,要是董卓敢随便从哪片旮旯里找个野孩子滥竽充数,洛阳早就沸反盈天了。林宁沉默地走出州牧府,面对初升的朝阳吐出一口气,他有一个邪恶地想法:写密信给董卓,让董卓假借天子的名义召刘虞上京,或者下旨剥夺刘虞的一应官职,如此则轻松解决刘虞造成的诸多问题,也不用他头疼两人的上下关系了。

“刘伯安,汉室衰微,九鼎崩裂,你一个人的忠诚,又能挽回什么?”林宁叹息着,往城东走去,那里是虞姬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