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谁共我,醉明月(一)

高顺这边在排兵布阵,林宁趁着战前的一点时间和苏旷、张羽拉家常,询问他们对渔阳郡境内吏治的感受。这或许是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苏旷亲眼见证了渔阳郡改革的始末,自从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来,两汉四百年一直在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监管不曾放松。而渔阳郡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改革,譬如一个县,县令只管民政,收税的只管收税,断案的只管断案,教育的只管教育,财政的只管财政,各司其职,不能逾权;虽然名义上各个新设的官署统归于县衙,县令仍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但权力是大大的弱化了。

以前老百姓的印象县老爷就是断案子的,其它方面老百姓不了解也不会去了解,但现在去县衙只能办理民事,除了一个县令,还有好几个县丞(副县令),分管不同领域

,想诉讼只能去专门断案的官署。目前渔阳各县正逐步推行这样的分权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小,因为许多增设的岗位并不需要读书人,如果能多设一些“斯文”的岗位,读书人就不会怨声载道了。归根到底,从先秦诸子,到如今的大汉王朝,都还没到后世明清那样急需变革的时刻,因为不变革就活不下去。而今汉朝虎威犹存,民族自信心膨胀,变革遇到的阻力只会越来越大,而不会越来越小。

“苏公子认为这样的改变是好,还是坏呢?”

“至少在经商的时候可以明确找哪个官署了,不过也有麻烦,比如经商需要盖印的通行文牒,不仅需要去商贸的官署,税收还有衙役的官署也得走一趟。”

“很正常,必须有正常的缴税记录和衙役查过货物是否违禁才能放心,不过衙役管这块有点不妥,以后我将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做这事的。”林宁想到一件事,“对了,苏公子,渔阳有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商贾和贸易?”

“没有,以往朝廷的法令不少,但不经过一番整理,一时半刻也无法理顺。”

林宁拍拍脑袋,是他欠考虑,古代的法律除了一个专门的国律(像《大明律》、《大清律》之类),剩下的就看统治者的兴趣,比如皇帝下个圣旨(或者不下圣旨)说寡妇必须改嫁,不改嫁就打屁股,或者地方政府来了兴致,下令增设一个税种,都是轻而易

举的,根本无法制约。想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林宁不敢,上下阶层都是儒生当道,法家、兵家、墨家的信徒不是没有,但太少太少,根本形成不了足够的力量;改革只有一点点来,林宁估计自己活着见不到改革真正成功的那一天了,只有先秘密培养一批又一批披着儒衣的二代、三代人,让后人自然而然完成改革。林宁能做的,除了改革官制和一些法律,再出格一点,他害怕变得和王莽一样,还是当缩头乌龟吧。

咚——咚——咚——

战鼓被擂响,高顺排兵布阵基本完成,距离渔阳城不过二十里,乌桓骑兵转眼即到,掀起的尘土几乎遮蔽了半边天。

林宁回归本阵,左田丰右许褚,给自己打气:人多又如何?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多了去了,乌桓人根本没有值得称道的领袖,怕个球!

乌桓铁骑全速而来,没有任何停下叙话的意思,蹋顿紧紧盯住陷阵营中心策马而立的高顺,嘴角扬起一丝冷笑。

陷阵营八百重甲步兵立在乌桓铁骑的正面结阵,明显要硬碰硬,其他士兵则竖起盾牌,准备以血肉之躯减弱骑兵的速度。高顺手中的钢枪横在马上,心下默算着距离,手心不禁出汗:一定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