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重新转回渔阳城,武涉正跪坐在郡守府的正厅挠头皮,面前堆着如山的竹简文牍,把他的半张脸死死遮住。
林宁很信任武涉,离开前把自己苦思冥想恢复生产的政策记录下来,由武涉颁布实行。这些政策最重要的一条是开垦荒地,渔阳郡有十二万户,四十多万人口,楚军一半老兵和黄巾军俘虏被遣散务农后,人口已经膨胀到超过五十万,仍是地广人稀,大片土地抛荒,无人耕种——或者说,大量农民依附豪强门阀,无法拥有自己的土地。林宁想着凭自己和刘焉的关系,渔阳郡因为地处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关,免几年赋税是没问题的,到了董卓乱政,就可以自作主张,威福自操。于是,林宁制订了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朝亩产在两百六十斤左右,古人用“斛”或“石”作为重量单位,在汉朝,一斛或一石皆为一百斤左右;林宁制订的政策规定,将所有无主荒地统计一遍,然后分给愿意耕种的农民,种子、耕具由官府出借,一套种具的租价为两百枚五铢钱——五枚五铢钱可以买一公斤粮食,两百枚就是四十公斤,不到一石,而且没有利息,算得上十分低廉了。为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林宁规定农民申请耕种土地的亩数上不封顶,耕种十年即可永久拥有,官府也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但如果两年不去耕种,则要被官府收回重新分配,就算是耕种了十年已经永久获得土地,四年不耕种也要被收归国有。每五亩土地缴纳一石粮食,也可以根据市价折算五铢钱;中国的农民非常勤劳,一个青壮年只要肯干,伺候十亩地毫无问题,再有家人帮衬,二十亩、三十亩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若再雇佣短工、长工,几百亩土地也是小
意思。
只要成功推行这条政策三五年,不仅能增加渔阳郡守府的凝聚力,使得农民为郡守府摇旗呐喊,更不用担心粮食会产生缺口。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没了粮食之忧,人心安定,再鼓励百工发展,促进商业,渔阳这个边关地域将很快活跃起来,那些流民慕名而来,人口也可以大大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治国良策,奈何,奈何啊…”武涉拍着竹简,长吁短叹。
“兵曹何以叹息?”
戏志才和田畴先后走进来,后者拿着一张蔡侯纸,蔡伦发明纸张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汉朝仍然没有推广纸张,日常仍以竹简为主。究其原因,一是蔡侯纸成本没有降低,二是封建王朝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皇帝说要对蔡侯纸进行改良,用不了几年各种工匠就会做出成果;还有第三点,即古代推广一项技术,如果没有当局配合,则时间比较漫长。
田畴把蔡侯纸放到竹简上面,连连摇头:“主公走之前令我召集全郡的工匠,说是改良蔡侯纸,还让我建什么‘流水线’,并教工匠们识字,把每一次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到现在还不见成果。”
武涉最近读了不少书,对两汉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闻言道:“若蔡侯纸改良,能大量产出,对传播圣人教化有大助力,子泰可不能懈怠。”
田畴苦笑,不知道说什么好,林宁吩咐的事他一知半解,只有照办,毕竟纸张推广确实有利于传播文化,儒家子弟对这种事是很热衷的。这边戏志才拿起一份竹简,随意浏览一遍,武涉道:“耿介,你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