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六)
林宁留下二十名骑兵,便辞别了太史慈,商定由这些骑兵护送太史慈和母亲去渔阳,骑兵也完全由太史慈指挥。林宁等人又转去兖州东郡东武阳县,如果记得不错,足智多谋的陈宫就是东郡人,历史上曹操杀了兖州数名名士,包括边让,陈宫由此恨之,才背叛了曹操把吕布引了进来;罗老先生则改为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说出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不齿其所为又不忍杀之,于是毅然离开曹操,著名京剧《捉放曹》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即将抵达东武阳时,正值盛夏,一行人找了一处遮阴的树林休息。戏志才趁着空隙坐到林宁身边,背靠着树,一边用手帕擦汗,一边道:“明公,志才有一事不明,请明公指点迷津。”
林宁猜他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积极寻找青州兖州的文武人才,微笑道:“耿介但问无妨。”
“志才博览群书,秦末刘项大战,至四面楚歌垓下之围,项王麾下尚有多数文臣武将追随,精兵亦有十万。据志才所知,项王麾下有谋士林宁,字如靖,与范增、武
涉同为谋略大家,又有龙且、季布、虞子期、钟离眛、章邯、蒲将军等武将,亦是一时俊杰。志才览阅秦末史料,发现楚军垓下突围,至乌江时有四万人跳江,皆不见尸身,跳江者包括林宁、武涉、龙且、章邯、蒲将军…”戏志才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没有再说下去,而是直勾勾地盯住林宁,等对方的回答。
无声地叹息过后,林宁心里转了数个念头,就知道这个问题迟早被提出来,他也想过改名,实在太仓促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经走一步看一步被推到今天。林宁思来想去想不出一个完美的解释,看蒲亮离得远,卢三和许褚因为是亲兵离得很近,心说卢许皆是嘴风严谨之人,不必隐瞒,便道:“耿介,我就和你实话说吧,我乃秦末林宁,阴差阳错才来到大汉,我麾下的将士,也是追随项王到乌江最后一刻的楚军,本有四万,到了大汉在我身边的只有两万,而且项庄、季布、虞子期、钟离眛等人都不见了。”虽然声音压得低,身边的人只要不耳背都能听到。
卢三还没什么,许褚则瞪大了眼,相较于喜怒不形于色的戏志才,他的表现最失态,同时也恢复得快,等他的表情归于平静,也代表他真正适应了亲兵的职责。林宁偷偷瞥了虎痴一眼,对戏志才说:“耿介有话直说,我虽然来得离奇,但我想上天既然不绝我林宁,还让我来到大汉天下,那我总能闯出一番事业。”
戏志才有了心理准备,淡淡道:“在追随明公之前,志才便通过众人之口听说了明公在幽州、青州的所为,龙且、章邯这样的名号实在太过响亮,由不得志才不浮想联翩。既然明公坦诚相告,志才亦非矫揉造作之人,深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定不漏一丝口风,请明公放心。”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这里面的意思怎么充满了诱惑呢?
林宁在这一刻想了很多,华夏史是一部斗争史,君臣之间斗、官民之间斗、文武之间斗、华夷之间斗…如果他最后成功了,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大帝国,是不是也要延续这种老路子?三百年一次的王朝兴替周期律,想必也逃不过吧?事实上,就是现代国家的民主政府,也不能完全避免封建王朝的某些弊端。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能逐步完善,一个制度若有自我修复的功能,那才是比较理想的。
皇权啊,皇权,至高无上的皇权,从秦朝的法家巅峰皇权,到汉以后的儒家伪善皇权,其实都在昭示一个道理:面对权力的诱惑,中国数千年历史,昏君前赴后继,明君大浪淘沙。
皇权在理论上无法被束缚,所以皇帝可以不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所谓“天子与庶民同罪”,是最大的谎言。
和太史慈一样,寻找陈宫很顺利。《三国演义》陈宫先生第一次出场是在曹操刺杀董卓未遂,以献七星刀为名借机逃出雒阳,途经中牟县,被时任县令的陈宫抓获,因为曹操敢于刺杀国贼十分钦佩,遂弃官追随,结果又因为吕伯奢之死而分道扬镳。此时陈宫还没有出仕,林宁暗自窃喜:没出仕是最好的,我又不是曹操,个人魅力不大,只能靠民族大义打动人心,许褚这样的愣头青还好说,身为读书人的陈宫可不好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