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自从来镇上后,就暗暗下定决心能自力更生,就绝不麻烦家里。故而日子过得十分的节俭却也怡然自得。
“林清,你还不睡吗?明天有集会,二叔叫我们早点开张。”张立学洗漱好之后已经有些哈欠连天,倒在炕上就要昏昏欲睡。
“嗯,你先睡吧。我再看一会儿书就来。”林清轻轻地将又写完的一页纸放在边上晾干,一边对张立学说道。
许久没听到回应,扭头看去,张立学已经抱着被子呼呼大睡了。
深冬的夜正是最冷的时候,此刻若能躺在暖和的炕上睡上一觉,简直是神仙都不换。可是林清还是生生止住了这种渴望,将思绪继续放回书本。
林清放轻了手脚,将剩下的一页书抄完,感觉手冷的有些僵硬后,将手笼在袖子里取了一下暖,然后拿出一本程文看了起来。
程文就是每年科考之后取中之人的文章集锦,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满分作文、新概念作文选这样的书目。林清看的这本还是托了周秀才的福,从他手头淘换回来的,虽然都是前几年的程文了,但是林清依然视若珍宝。
毕竟这里面随便挑出来一篇文章,都可以吊打林清的了,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将圣人之言化为己用,或者说是歌功颂德的本事,都是林清拍马不及!
林清有时候看着看着都会忍不住打个寒颤,直感叹这古代的读书人真是脸皮厚的出奇,满嘴的谄媚之词,还硬是装出一副我很刚正不阿,我说的一切都是真的的表象,让林清忍俊不禁。
有时候林清甚至会看着看着有些入迷,这八股文在后世很多人看来都是制约文人才智发展的镣铐,是只重体裁不重内容的典范,但是在林清看来这里面充满了规律,而规律对很多理科生而言,意味着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怎么起讲,什么时候议论,什么时候叙述,什么时候煽情,什么时候转折,什么时候讲道理做总结,都有它的一套规范。林清通过几十篇的程文揣摩后,再做出的文章,格式标准,结构完美,有时候连周文彬都感叹林清的洞察力之灵敏。
可惜林清所做十篇文章里,只有一两篇被周文彬圈为尚可,其他的都是差等,批注均是毫无灵气。
如果周文彬生活在现代,他应该送林清另外一句话:理科生的直线思维惨不忍睹!
林清倒也不气恼,反而有了点越挫越勇的意思,已然和隔壁书铺伙计称兄道弟的林清,以蝗虫过境之势,扫荡这个书肆里的每一本书,把这些七拐八绕的古文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塞进自己脑子了。
他还就不信了,自己搞不定一个小小的八股文!
林清对于接下来的四场考试还是很有信心的,当天回去之后又将这些备考书籍拿出来温习了一遍,这才放心睡下。
隔壁房间里,张氏忍不住悄声问林三牛:“娃他爹,你说狗子这次能考上吗?”
林三牛今天什么都没做,就是在礼房门口等了一整天,也听了不少关于这次考试的话题,怕自己笨嘴拙舌的上去搭话引人嫌弃,故而都是默不作声得听着。好几个送考的人都不是第一次来送考了,纷纷都在说科考的各种艰难,这次榜上一共登记了三百八十五名学子,算是历届中最多的一次,故而大家都有些担心自家子侄是否能考上。
对作者的宠爱不够哦, 请增加订阅比例宠爱作者吧
林大牛得了林老汉的吩咐,还特特从地窖里扒拉出一坛子白酒,还是过年时家里后辈孝敬老爷子的, 老爷子舍不得喝完存下的, 今天也拿出来招待荀夫子了。
荀夫子倒也没客套, 直接提起筷子就和林家的男人们吃了起来。林老汉等人微微提着的心也松了松——就怕荀夫子看不上农家人, 连饭也不想和他们吃。
酒过三巡, 菜过五味。荀夫子突然放下筷子,重重地叹了口气。
林老汉心中咯噔了一下,他知道这次荀夫子过来肯定是为了林清的事情, 但是究竟是什么事, 是好是坏, 他琢磨不透。现在看荀夫子的样子,心中暗自道:来了。
“你们想让林清跟着本夫子再念一个月就不念书了?去镇上做伙计?”荀夫子没有兜圈子, 直接开门见山地问到。
林三牛起身又给荀夫子斟了一杯酒, 笑着老实回道:“是的荀夫子,咱确实有这个打算。这三年您费心了,我林三牛心里都记着……”
“且慢!”荀夫子脸色有些不好得打断了林三牛的话, “这三年老夫是在林清身上花了不少心思, 倾我所能去教他,倘若我也有个儿子, 在学业上花费的心思也不过如此了。”
别人不知道, 林三牛从林清日常的言语中还是知道荀夫子是怎么对他儿子的, 不说别的, 就光赠送给林清的字帖,书籍,笔墨都要超过上私塾的费用了。偏偏林三牛每次想要折成银子给荀夫子他都固执的不肯收。所以对荀夫子,林三牛是百分之一千的感恩。
“但是,老夫费这么多心思去教导林清,不是为了让他去做一个区区镇上的小伙计的!林清将来是有大出息的人,性坚,灵敏,有毅力。老夫在同和镇上做过开蒙夫子,在张家村开私塾,教了这么多学生,林清是老夫最得意的!他该走的是科举之道,而不是其他什么蝇营狗苟之路。若是你们非要让林清去做伙计,那就是暴殄天物啊!”
荀夫子的这几句话让林家众人都怔住了,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荀夫子这次特地登门拜访,居然是为了让林清继续读书,走科举之道。
这可和一开始的设想不同啊!
本来家里都已经开始找人托关系,给林清相看去镇上哪家铺子做活了,大家心里也高兴——这林清去镇上做活了,他们不用再费银钱不说,还能得一笔林清做活的月钱。这一来一去一年可是能结余下不少银子。
可是读书科举的话,林清就要继续学下去,不说别的,光是购置科举用的书籍,每年的笔墨纸砚,拜师送礼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何况若是走科举之路,就要去县里考试,一路上吃穿住行,请秀才公作保,哪一样不是一笔大开销?别说林家刚刚翻新了房子,余下银钱也不过三十几两,听着挺多,可是真作为读书的花销,可能一年就能花完。
林老汉陷入了沉默之中,林家其他人也是低着头吃饭,默不吭声。就连林三牛,纵使因为自己儿子被荀夫子如此看重而心中澎湃,此刻也知道不该说话。
说什么呢?举家继续供林清读书?就算他心里这样想,他也知道这几年大娃和二妮都要说亲了,接着就是三娃,没银子说什么亲?总不能为了自己家的一个,就让家里其他娃都过不上好日子吧?
林清也略有些担心地看着家里人和荀夫子的表情,他没想到夫子对他如此看好,也没想到竟如此执着地非要他走上科举之路。
林清自己对科举并不太感兴趣,他随着荀夫子学习已经近三年了,也从荀夫子那边了解了一些此时科举必考的一些项目。其中的八股文和试帖诗为重中之重,可惜这两个板块林清都兴致缺缺。好在前期荀夫子都是让他背诵四书五经,默写帖经、墨义,讲解先贤圣典的含义,到了最近才开始教他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