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其它小说 > 科举官途 >

121.第一百二十一章

“诶,走什么!不吃白萝卜了?快,哥带你过去。”张立学已经熟练地自称为“哥”了。

林清心中一动,想到了来后山的目的,立马回头乖乖跟着张立学走。

张立学心中微有得意,领着林清在灌木从中左拐右拐,然后在一处地方蹲下,直接用双手将旁边的杂草拨到一边,然后用手在地上刨了起来。一边刨一边说:“这个萝卜长得不好,须子多肉少,到时候哥让你多吃点。上次我看到了后没有挖出来,又养了几天,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大一点。”

林清听他的描述,越来越像他心中所想的人参,等张立学把上面的土扫干净后,林清心中一阵激动——果然是人参!

人参分为很多种,林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种,但是看着好像已经长了不少年份了,个头也不小,立即阻止了张立学接下来的举动:“让我来,让我来!”

张立学以为林清想自己挖,还乐的休息,便起开身看林清小心翼翼得挖“萝卜”。

“你这也太小心了吧,不过一个萝卜须子,拔掉就是了。”张立学看不惯林清这磨磨蹭蹭的样子,正要上手却被林清喝住了。

“不许动!”张立学被林清一喊,也没动林清的“萝卜”,撇撇嘴朝另一边走去:不就一根萝卜么,真是没见过好东西,这边还有两根呢。嗯,等下我一会儿就给挖出来,一根萝卜肯定是不够吃的。

林清将人参全须全尾地挖了出来,心脏跳得砰砰响——这可是人参啊!可以换银子的人参啊!

之前林清有听刘氏说过,镇上一个员外的小妾生病了,每日需喝一碗人参汤补身体,当时刘氏可是啧啧称道了好久,说明这个人参即使在这里也是稀罕物,绝不是贫民百姓可以吃的起的。

物以稀为贵,这个人参林清预估肯定可以值几两银子。

忽而,林清的目光落在了张立学的背影上:要告诉他吗?张立学根本不知道这是人参,只以为是干瘦的萝卜,如果他要回去,张立学也不知道的吧。

几两银子可是够他读一年书的了!

“张立学,我挖出来了。这个是人参,不是萝卜,所以我要小心一点挖,不能碰到须子”林清闭了闭眼,还是将心中的这一丝贪婪压了下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纵是家贫,也不是贪婪的理由。

“砰”一声,张立学手里的两根人参应声落地——只剩下光秃秃的两个杆子,须子全被他扯掉了。

林清扫眼过去,也是有些傻愣住了,居然还有两只人参!还比他手中的要大一些,不过须子都被他拔掉了。

最终林清和张立学将附近的地方都扫荡了一遍,果然又发现了一只人参,不过比之前的三只都小一些。

张立学自己拿了两根,剩下的两根都给了林清。林清本只想拿一根,但是张立学却一瞪眼:“是兄弟不?是兄弟就别唧唧歪歪的!”

林清从来没有和这个年纪的男生称兄道弟过,明明自己也不过十岁,却强撑出一股江湖气。

林清心中觉得自己不如他,张立学的爽快更让他为自己刚刚的犹豫感到羞愧,捏了捏放在书袋中的人参,朝着张立学做了一揖道:“谢张兄之慷慨,小弟铭记于心!”

张立学也装模作样得回礼道:“林弟客气了,你我兄弟二人何须言谢?”

说完两人都不由地相视一笑。

而且,更加喜人的是,“张记布行”那边每个月给了林清整整五百文啊!这谁家当学徒伙计的能有这么多月钱拿?!顶了天了不过三百文!这也充分说明了“张记布行”的东家,是有多看重自家儿子。

相比于张氏的喜不自禁,林三牛却是有些忧虑,这又是读书考科举又是要在铺子里干活,这能行吗?要知道在林三牛眼中,那些个读书人无一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不过到底是经不住林清的再三保证,又加上对儿子盲目的自信,倒也让林三牛把心放了回去,也跟着张氏乐了起来。

其实对于林清来讲,这就是古代版的勤工俭学,对于他自身来讲也是松了一口气——至少,他现在可以靠自己挣一些钱了,也是他迈开自己在这个异世扎根的第一步。

当天晚间,原本有些笼罩在林家头顶上的乌云瞬间散去,一家人难得的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林清读书一事,确实压在大家的心头有些日子了,举家一起供他读书大家实在没这个能力,不供着读书心中又有些愧疚不安,就怕如荀夫子所言,耽误了他的大好前程。如今林清不管怎样都算有了个出路,那周秀才也没有狮子大开口的要银子,让整个家庭的担子都感觉到一松。

唯有些不舍的就是张氏,因为林清日后做的活在镇上,读书求学也在镇上。张立学又热心,让林清和他同住一屋,免去了他来回奔波之苦。只是让张氏每日想的紧,自小长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突然离开自己身边了,心中的失落不安自然难以言喻。

幸而现在林大娃隔三差五往来同和镇和林家村,一到换季或者有了什么新鲜吃食,张氏都会让林大娃给带过来,倒也觉得心中略有安慰,至少还能照顾一二。

林清在“张记布行”的日子算是如鱼得水,每日里将铺子里除尘打扫,柜台擦得锃亮,还细心地给每款布匹都制作了铭牌,上面写清楚了名字、产地、价格,让前来购买布匹的人一目了然,再也不用几匹布来回地指和问。再加上林清记忆能力好,将张春生给他讲解的布料知识都记得很牢固,一有客人过来需要讲解,就算张春生不在他也能讲解的七七八八,更是让张春生另眼相看,惹得张立学有时候都故作哀叹:“早知道就不让你过来了,害的我都被二叔嫌弃了!”

每到这个时候,张立学都会吃到两粒毛栗子,然后捂着头气呼呼地走掉:“回去一定找爷爷告状,二叔你欺负我!” 然而不消片刻,张立学又会围着张春生“二叔”这个,“二叔”那个,逗得林清好几次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于学业林清也从来没有敢放松过,布行打烊早,林清早早吃过晚饭,出去走一刻钟消过食后就开始复习昨日的功课,然后就开始一边抄书一边温习。

这抄书的工作还是林清到了镇上干活后发展的三产。如今林清的字也算略有小成,书肆里的掌柜看过林清的字后,也乐意给林清一些书籍让他去抄写,抄完一本书也能得个两百文。林清定性极好,又有耐心,抄书权当是温习课本知识或者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能练习书法不用浪费练字用的纸张的钱,可谓是一举数得。

林清自从来镇上后,就暗暗下定决心能自力更生,就绝不麻烦家里。故而日子过得十分的节俭却也怡然自得。

“林清,你还不睡吗?明天有集会,二叔叫我们早点开张。”张立学洗漱好之后已经有些哈欠连天,倒在炕上就要昏昏欲睡。

“嗯,你先睡吧。我再看一会儿书就来。”林清轻轻地将又写完的一页纸放在边上晾干,一边对张立学说道。

许久没听到回应,扭头看去,张立学已经抱着被子呼呼大睡了。

深冬的夜正是最冷的时候,此刻若能躺在暖和的炕上睡上一觉,简直是神仙都不换。可是林清还是生生止住了这种渴望,将思绪继续放回书本。

林清放轻了手脚,将剩下的一页书抄完,感觉手冷的有些僵硬后,将手笼在袖子里取了一下暖,然后拿出一本程文看了起来。

程文就是每年科考之后取中之人的文章集锦,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满分作文、新概念作文选这样的书目。林清看的这本还是托了周秀才的福,从他手头淘换回来的,虽然都是前几年的程文了,但是林清依然视若珍宝。

毕竟这里面随便挑出来一篇文章,都可以吊打林清的了,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将圣人之言化为己用,或者说是歌功颂德的本事,都是林清拍马不及!

林清有时候看着看着都会忍不住打个寒颤,直感叹这古代的读书人真是脸皮厚的出奇,满嘴的谄媚之词,还硬是装出一副我很刚正不阿,我说的一切都是真的的表象,让林清忍俊不禁。

有时候林清甚至会看着看着有些入迷,这八股文在后世很多人看来都是制约文人才智发展的镣铐,是只重体裁不重内容的典范,但是在林清看来这里面充满了规律,而规律对很多理科生而言,意味着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怎么起讲,什么时候议论,什么时候叙述,什么时候煽情,什么时候转折,什么时候讲道理做总结,都有它的一套规范。林清通过几十篇的程文揣摩后,再做出的文章,格式标准,结构完美,有时候连周文彬都感叹林清的洞察力之灵敏。

可惜林清所做十篇文章里,只有一两篇被周文彬圈为尚可,其他的都是差等,批注均是毫无灵气。

如果周文彬生活在现代,他应该送林清另外一句话:理科生的直线思维惨不忍睹!

林清倒也不气恼,反而有了点越挫越勇的意思,已然和隔壁书铺伙计称兄道弟的林清,以蝗虫过境之势,扫荡这个书肆里的每一本书,把这些七拐八绕的古文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塞进自己脑子了。

他还就不信了,自己搞不定一个小小的八股文!

林老汉一干人等听到是林清夫子来了,也俱都站起身来,林大牛林二牛站在那边搓着手,非常拘谨,连林老汉也是微微有些紧张,毕竟他们平时打交道的都是庄稼汉,荀夫子好赖也是一个童生,是个正统的读书人,在他们眼中这些去科举考功名的读书人都有点高不可攀的味道。

荀夫子被林家人簇拥着坐上了主位,张氏和李氏在后厨手忙脚乱地又炒了几个菜,让王氏端了上来。

林清一看,倒真是好菜,一盘子酸菜炒腊肉,一盘子大葱炒鸡蛋,再加上桌上原本的一碗小葱拌豆腐,一大碗骨头汤,一盆杂粮饼,算是农家难得丰盛的菜肴了。

林大牛得了林老汉的吩咐,还特特从地窖里扒拉出一坛子白酒,还是过年时家里后辈孝敬老爷子的,老爷子舍不得喝完存下的,今天也拿出来招待荀夫子了。

荀夫子倒也没客套,直接提起筷子就和林家的男人们吃了起来。林老汉等人微微提着的心也松了松——就怕荀夫子看不上农家人,连饭也不想和他们吃。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荀夫子突然放下筷子,重重地叹了口气。

林老汉心中咯噔了一下,他知道这次荀夫子过来肯定是为了林清的事情,但是究竟是什么事,是好是坏,他琢磨不透。现在看荀夫子的样子,心中暗自道:来了。

“你们想让林清跟着本夫子再念一个月就不念书了?去镇上做伙计?”荀夫子没有兜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地问到。

林三牛起身又给荀夫子斟了一杯酒,笑着老实回道:“是的荀夫子,咱确实有这个打算。这三年您费心了,我林三牛心里都记着……”

“且慢!”荀夫子脸色有些不好得打断了林三牛的话,“这三年老夫是在林清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倾我所能去教他,倘若我也有个儿子,在学业上花费的心思也不过如此了。”

别人不知道,林三牛从林清日常的言语中还是知道荀夫子是怎么对他儿子的,不说别的,就光赠送给林清的字帖,书籍,笔墨都要超过上私塾的费用了。偏偏林三牛每次想要折成银子给荀夫子他都固执的不肯收。所以对荀夫子,林三牛是百分之一千的感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