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其它小说 > 科举官途 >

106.第一百零六章:解围

林清自己对科举并不太感兴趣,他随着荀夫子学习已经近三年了,也从荀夫子那边了解了一些此时科举必考的一些项目。其中的八股文和试帖诗为重中之重,可惜这两个板块林清都兴致缺缺。好在前期荀夫子都是让他背诵四书五经,默写帖经、墨义,讲解先贤圣典的含义,到了最近才开始教他制艺。

让林清自己说,他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很多东西在他看来都是泛泛而谈,圣人之言有些也是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若比较起来,林清都觉得解决十道微积分方程式,研究一下在现有条件下怎么做一个驴车的避震系统来的实在有趣。

只不过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林清才强迫着自己去学习这些东西,但是若论乐趣,那是绝对没有的。

所以对于家人给他的安排,他并不反对。去镇上做伙计并不用做太多力气活,也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一部分收益,减轻负担,并且可以让他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有机会去做一些研发或者实验。他相信凭他的本事,还是能搞出点东西的。不求大富大贵,保家人衣食无忧还是可以的。

“鼠目寸光啊!鼠目寸光!你们是不是想着读书考科举要花费许多银钱?你们怎么不想想若是林清能考上一个童生,就能开设私塾授课启蒙,一辈子都不用干农活。考上秀才,就能免十五亩田地的赋税,还可免除徭役,见县官可不跪,为人作保还能收保费。以林清之聪慧,若是能到镇上找秀才公指点一番,秀才的功名只如探囊取物!更何况,若是更进一步呢?考中举人后你们林家就能出一个当官的了!”

荀夫子见说不动林家人,便以利诱之,在他眼里林清之才若是浪费在其他地方,那就愧对了上天赐予他的聪慧!

荀夫子教授林清这三年,已经将四书五经都给林清过了一遍,常人像林清那么大开始学习需要至少六年以上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能背诵出来,林清只花了三年就基本能全部背诵,甚至他教的的释义也可牢记于心。这样的人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只可惜自己的学问也不精,很多释义也无法讲的明白,否则等林清学会了制艺就可下场先试试了。

相比于普通孩子,林清的表现自然是优于常人,再加上他本就记性好、智商高,学的又刻苦,能将这四书五经的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背下来,但是若到后面学制艺,做策论、写诗,林清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

林清还想着怎么说服自家老师放弃让他科举的想法,却见林三牛突然站了起来,对荀夫子一揖到底,然后冲着林老汉道:“爹,既然二狗子能学,我就想让他去学!这银子我也不想由公中出,对其他几个娃不公平,我和二狗他娘自己想办法。”

“啪”一声,林清手中的筷子掉在了饭桌上。

想到这里,林清就熟门熟路地往书肆走去。然而快要到书肆的时候,一块招牌闯入眼帘“张记布行”。

“张记布行?这不就是爷托人说的那家店铺吗?”那时候林清也听了一耳朵,说等九月之后就让林清道这家“张记布行”去相看一下,若是东家满意他们也觉得待遇不错,那就留在这家布行当伙计。

原来这家张记布行就在书肆隔两个铺面的地方,只不过之前林清每次来去匆匆,就算看到了也就眼前一闪而过,并没有记在心上。

踌躇了一番,林清脚步一转,还是往这家布行走去。

走进这家布行,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原本以为只是一家门脸很小的店铺,倒也有七八十个平方,最里面是两排约两丈高的货架,长约十几米,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布匹,显然是比较珍贵的品种,花色繁多,看着面料也比较光滑,应该是丝绸一类的布匹。货架前安放一张柜台,一名年约三十的男子正在那边打算盘记账;墙壁两侧也是一排货架分上下两排,这上面的布匹则是看着稍差一些,但是也是细棉布的料子;最中间的长桌上摞着一匹匹粗布,有两个穿着布衣的妇女在那边正认真挑选着。

掌柜的可能正在处理账目处理地比较专心,所以一直到林清走到他跟前了才看到他:“小兄弟可有事?”

林清正要说明来意,却听到一声略带沙哑的惊呼:“林清?!你怎么在这里?”

林清扭头一看,来人竟是许久没见的张立学!

张立学已然是个半大的小伙子了,上嘴唇上长了一簇淡淡的绒毛,嗓音可能是在变声期所以有些沙哑,但是性子却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大大咧咧,热情大方。

自从张立学从荀夫子那里拜别之后,林清和他相见的机会就少了。林清知道他是到镇上叔叔的店铺里帮着做事了,每十日才有一次休沐时间回张家村,偶尔两人还能在张家村碰面,但是一人忙着读书,一人忙着家中各种琐事,也是很难再像之前那般开怀畅谈。

这次距上次相聚已经有半年之久了,骤然相见,两人都是开心不已。

张立学很是兴奋地将林清介绍给了其叔叔张春生:“二叔,这就是我经常跟你讲的我的好友林清!”

张春生性子和张立学一样,都是热情之人,但是可能做掌柜日久,所以眼角眉梢也带着一些精明和圆滑,听是张立学的好友,很是热情地招待林清到待客处的桌椅那边去落座,并叫张立学去东边铺子里买一些点心茶水过来。

这是张立学平时做惯了的,一有大客户过来,张春生就会让他去买点零嘴吃食过来招待客户,以促进生意的谈成。

正要答应出门,却被林清立马拦了下来:“不忙不忙,立学兄。其实不瞒张掌柜的,我这次过来是听家中长辈说您这里缺一个伙计,想问问我是不是可以过来做?”

“你过来做伙计?”张春生有些惊讶地看着林清,他可没少听自家侄儿吹嘘他的同窗林清是何等厉害之人,如何被夫子喜爱,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学三个月就能比他侄子学三年的都好。现在却到他铺子里来做伙计?

不过转念一想,他确实之前有听家里人递过话,说林家村有个读过书的孩子想到镇上做伙计,如果他这边缺人可以来试试。倒不曾想,这人竟就是林清。随即又释然了,这读书再有天分又怎么样?不过是一个农家子,家里哪能供得起他一路读下去?能去私塾读几年书已经是天大的造化了。

如果这孩子真如侄儿说的那般聪慧,那到这里做事可是个好苗子:“你是立学的好友,立学又处处称赞你,若是你愿意到我店铺里来做伙计,我当然是欢迎至极的。”

林清也是觉得今天能在这里碰到的是张立学和他叔叔,也真是又惊又喜了:“谢谢张掌柜的,我会在这里好好干的!只不过我每五日要去西街葫芦弄周秀才家让他指点一番我的文章,所以我每五日要休沐一天,不知这样可否?当然休沐那一天的工钱可以不用发我。”

竟是还要求学的,还能找到秀才公给他指点,这孩子倒也是个心中有成算的。只是若是如此,可能这心不一定能都放在这里了。

张春生心中略有迟疑,张立学是他亲近之人,从他一些细微的动作表情里立马察觉到了些什么,他心里是千万个希望林清能留下来和他一起做事的,便马上打圆场道:“二叔,你刚刚不是还说上月的几笔账怎么也对不拢吗?林清的算术也是数一数二的好,要不要让他帮你看一下?”

张春生幼年时和张立学一样,只读了几年书就出来闯荡了,他当时运气好,和一家走商的商队一起跑到了西域,从那边沿路倒买倒卖,被他愣是赚了一大笔银子,回来开了这家布行,这几年生意着实不赖,这才想再招一个伙计。

张春生勉强字是都认识,也能写,会看账本,但是每次对账的时候都是一个头两个大,没个天就算不清一笔笔账目。有些往来的小账金额不大的,虽然有疑虑,但是也懒得多去管,只能糊在那边。倒也不是没想过去请一个账房先生,但是请一个账房先生可不像一个伙计那么简单,光月钱都至少出到两银子,像他这样的店铺,着实不必有这项开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