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搭题就是这样,不能从单一的,原本的意思入手,而更要考虑他们搭在一起形成的新的化学反应。
苏宇想了想。换了一种理解方式。把第一个“明”字,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形容词“明”带上宾语“明德”则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译为“使……彰明”。第二个“明,形容词,定语。光明,清明。德,道德,修养。“在明明德”译为“在于使光明的道德更加彰明”。【2】
这样这个明明就可以翻译为:使光明传播,使清明彰显。这样倒也能说得通。
想好了破题,接下来就简单了。
在古代所有的考试中拍皇帝马屁是一定正确的政治正确。
既然考官都这么出题了,苏宇自然是顺水推舟,细数了皇帝上位一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利弊,侧面夸赞皇上,经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政策,让国家的风气更加光明,使皇帝的清明更加彰显。
一通夸赞之后,这篇文章就打好了草稿,接下来就是修改。
古代文章和现代文章除了一个用文言文一个用白话文的区别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古代文章是有格式的。
狠一点,连哪句话几个字,用什么韵脚都规定的清清楚楚。
不过科举倒是没有那么死的规定,却也对于字数,每句话有多少字有着或明或暗的“规矩”。
经过苏凌云和王秀才,苏简文的指点,苏宇也摸到了些许门道,这些倒是难不倒他。
写完了这篇文章,时间一经过去了小半天。接下来还有诗赋等的试题,苏宇也不着急,仔仔细细的把答案誊抄在了卷子上。
整场考试下来,苏宇对于考卷的印象就是:今年的题目倒不偏,就是难于破题。
对于破题小能手来说,这次考试苏宇倒是有可能爆个冷门,考中高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