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5

五柳村的肖里正是出了名的孝子。

今日是他丈母娘的生辰,他一大早便带着妻儿前去祝寿。待天擦黑回家时得知一向身体结实的老娘竟中暑晕倒,一时后怕连连。

肖阿婆叹口气,道:“怪不得这世间当了人上人的总是念过书的,就瞧瞧蓁姐儿这行事,就与旁人不同。救了我,又唤来郎中,煎药、煮饭毫无怨言,做好就走,多一句话都没有。我还当她是借机要寻你办事,可见我是小人之心了。一家好女百家求,一女不嫁二夫,另外九十九家自然求不到,本是寻常事,哪里有我们这般,就当成仇记在了心里。”

“是是,”年已四十的里正被母亲几句话说的惭愧,也跟着叹口气,“诗礼传家,陶家……陶二家确然与旁人不同。”

肖阿婆想起陶蓁给她做的那碗不知名的吃食,浇头酸凉爽口,面粒光滑弹牙,又叹息:“ 随随便便做了一碗不知道叫什么的吃食,真真是好吃……果然会念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从自家儿子当了里正开始,肖阿婆为了不给娃儿落下话柄,长期注意言行,形成了不欠人情的强迫症。旁人帮了自己,一定要还回去,夜里才能睡的安稳。

现下虽天色已擦黑,她还是催促儿子:“先去把蓁姐儿垫付的看郎中的银钱还回去,再送两捆菜,最好再赠二两银子。那姐弟俩现下日子艰难,哪里能欠着他们。”

-

因着陶小满的央求,陶蓁晌午饭弃鸡腿于不顾,做的也是面鱼儿。

这个吃食重在汤汤水水一起喝,里面的鱼儿反而不能太多。

陶小满吃的肚子圆滚滚,玩了一阵,嘘嘘过后,又喊肚子饿。

陶蓁又盛了一碗,放在灶台边上,让他慢慢吃,自己开始包第二日要卖的米盒子,

今日有些许船客提出,大热天想吃素,最好能有些菜盒子。

菜盒子更好做,只有一个要求,便是下锅蒸熟的菜蔬不能发黄。要碧翠碧翠,才算色香味俱全。

可俱是菜叶,馅儿容易松散,还得烙一些豆腐干切碎掺进去。

陶蓁刚刚将一茬菜盒子搭上锅开始蒸,自家门便被敲响。

咚咚,咚咚咚。

敲门声十分有礼,与王氏回回来险些要将门拍烂的粗俗劲儿完全不同。

陶蓁勾了勾唇角。

要等的人来了。

天边最后一道金边已若隐若现,周遭天色晦暗,陶家没有闲钱掌灯。

里正一只手牵着自家小孙女,一只手提着一捆菜,在黑灯瞎火里环视着陶二家的宅子。

上一次进此宅子,还是陶老爷健在时,他带着媒人为了自家儿子前来向蓁姐儿提亲。那时站在这宅子里,心中想的是,不愧是当过尚书的人,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不知自家何时也能发达到这个地步。

一晃不过短短五六年,这宅子从外看着还能唬人,进来才发觉破败如此。

门窗全都破腐,院墙还有数处破损。厨下和住人的一间房都挂着帘子,上面是大大的补丁。

院中间有一棵桃树,他记得还是当年蓁姐儿出生时陶老爷亲自栽种的小树苗,如今已长的极大,枝叶向外延伸膨胀,遮的这院落更加阴暗。

树上不知道停着什么鸟儿,被人一惊动,竟“嘎嘎”叫的渗人。

站在这个院落里,他心中多少是有些愧疚的。

他娘说的对,姻缘事哪里有求女不成就记仇的道理。

是自家做人狭隘了。

小孙女荞姐儿跑去和陶小满玩耍,他掏出银子还给陶蓁,又把手里那捆菜当成谢礼送出去:“今日多亏了蓁姐儿,否则就要酿下大祸……”

陶蓁坚决的后退一步,固辞不受:“都是同村人,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区区一捆菜,谁受谁是傻缺。

里正被陶蓁简简单单一句话说的更惭愧了。

他又掏出一两银子:“拿去给满哥儿买糖吃。”

糖吃多了要蛀牙!陶蓁继续不受。

直到里正离开前,都没有把一丁点儿人情还回去。

刚刚跨出门槛,想起临出门前老娘口口声声赞叹蓁姐儿做的吃食合胃口,出于孝顺的本能,他又多嘴问了一回做法。

陶蓁怎会私藏,抬脚就回屋,奢侈的点了灯烛,寻笔寻墨。

几息后,里正手里就多了一张毛边纸。

发黄的旧纸背后,簪花小楷记录着吃食的做法。字迹未干,娟秀中又透着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