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朝廷最近的科举改革?”
知道考试开始,王叔文点下头想了一会才回答:
“草民虽读诗文圣贤书,但用诗书及圣贤书来作为为官教材,一直心存疑问。诗书于国最大的作用,仅仅在于能更好宣传一些东西。一首诗的生命力不容小窥,就如郡王那首己亥岁。让大家更清醒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及对百姓所带来的痛苦。至于诗书在其它方面,只是起消闲娱乐的作用。
圣贤之书绝不能丢,它是教化百姓的纲领,是为官做人的教学。但用此来作为科考教材,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当官的能力?实在有失偏颇。新科举改革更重视的是个人的管理水平、带领百姓致富的能力。
当一方官员,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无论人事公事还是手下百姓,都牵涉到管理。管理不好,地方犹如一盘散沙,再好的政务也开展不下去。百姓温饱之事大如天,看一个官员有没有能力,最主要看治下的百姓能不能解决温饱。当然这样不是很公平,有些地方本就富裕,还得一分为二。在没有实行科举改革前,草民不曾想到这些。这次的科举改革,草民绝对支持。”
王叔文长篇的回答,除何浩然外,周围包括几个将领也被折服。科举改革关系到大家儿孙的前程,武将的后代不一定还是武将,就算是,再下一代呢?所以大家对这次的科举改革都很上心,但哪怕朝廷解释的那些,在有些方面也没王叔文的好。
何浩然一点不奇怪,能忽悠两个大文豪去搞政治改革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庸才。王叔文让他非常满意,对他说:
“你是科举出身,入仕不会有任何问题。只是京畿恐怕一时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容易收复,这样吧!我写封信给你,你去卫州见皇上,皇上会安排你的。”
打发走王叔文,没过多久,他们来到一个岔道。大军像是两支不相识的军队,速度未减,一半的人自动被剥离出来。六万多人的军队被分成两半,各朝一条官道走去。
…
现在的卫州城,比起几年前完成是两个概念。一是地盘,作为一个州城,除开太原等五京外,它在全国能排第一。二是秩序,数十条正街,全画上了斑马线。就算是李适出行,也带头避让行人。有点小遗憾,没有电,无法搞红绿灯。这两种变化,影响到其下十几座县府。
卫州城大小虽不敢和长安比,但居民面貌、幸福指数绝不在长安之下。卫州城的刺史已经换人,换成裴延龄,是个从外地调来的半百老头。身材较矮,相貌虽不怎么样,管理却十分严格,为李适、卢杞所赏。被李水音、李雪韵几女所恶,不到一年就差点换人。
他上台后,严格按照以前的旧俗,临夜禁街、禁声等一系列苛政,并抓了不少人,其中一些是军中将士的亲人。李水音去刺史府将他大骂一顿,从此好了很多,这方面不再要求如此严格。
但他也算是人才,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很严格,并抓了些朱泚派来的奸细。严禁百姓间拉帮结派,搞什么社团之类的东西,连青楼也不准在卫州城内开。大街小巷很少有打架斗殴之类的事发生,在人们心中毁誉参半。
正值天下战乱频频,来卫州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交通也越来越难管理。要不是
有裴延龄那张冷脸严格把关,卫州城都要挤爆,这方面他也做得不错。
这天裴延龄下朝,回家吃了顿饭,朝刺史府赶去。
他这辆马车和别的不太一样,左右是两扇很大的琉璃窗,可以很清楚看到外面有没有不法份子。自从京城琉璃厂被朱泚占有后,何浩然将琉璃的价格,在半年之内下调十倍,要不是有半年的缓和期,不少琉璃商都得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