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一百二十二章

王珣并不知道自己被人惦记上了, 他先前受黛玉所托,为慈幼庄寻两名教书先生,这些时日都在忙这事, 一面给一众同年朋友去信, 一面又托人多方寻访打听,费了好一番功夫,总算是寻到了两个合适的夫子人选。

其中一人姓戴名徵,长安县人士, 乃是王珣当年蒙学时的同窗,亦是贫寒出身, 颇有才学, 只是时运不济,幼年丧父,由寡母抚育长大,十五岁中秀才,此后两次秋闱却尽皆落榜, 后又逢母病故,只得回乡守孝,一直在家中守制读书。

只是戴徵家境清贫, 虽有秀才功名, 却也没甚进项, 俗话说穷秀才, 富举人, 尤其是在长安县这样的地方,区区秀才功名并不值什么,戴徵这三年又因守孝,素日只能靠抄书, 写信赚几个银钱,堪堪够勉强糊口而已。

下一科考试还有两年,戴徵上月出孝后便有意寻一家私塾任教,打算一边教书,一边等待下一场考试。

只是长安县乃天子脚下,文风极盛,举人秀才多不胜数,略好些的私塾学堂早就有了先生,大户人家的坐馆先生门槛更高,戴徵不过是秀才功名,年纪又轻,接连几次都碰了壁,沮丧之时,忽然接到王珣来信,顿时大喜过望,当即回了信,接受了王珣的邀请,言道打点好家中事宜后便到。

另一位夫子姓于,却是王珣蒙师赵先生的旧友,亦是京城人士,只是多年屡试不第,便绝了科举的念头,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听闻王珣为慈幼庄寻启蒙先生,便自荐而来。

因着慈幼庄的特殊性,王珣选人时十分慎重,这两人的品性都是王珣熟知的,虽然都只是秀才,但教孩子们却是绰绰有余了。

选定了夫子,王珣便同黛玉商议了一番,两名夫子一年的束脩定为十六两银子,每季两套衣裳,三节两寿另有节礼。

至于住处则皆安排在孩子们上课的竹院,一则是竹院地方宽敞,基本上七岁以上的男孩们都住在这里,平日上课也方便,二则也是为了避嫌。

当世礼教森严,慈幼庄内的女孩子极多,还有一些年轻妇人,加上黛玉也时常过来,不得不避讳些,竹院地方清幽,离黛玉等人住的院落都极远,整整隔了一座山坳,可以算是慈幼庄的外院,平日里不用担心会冲撞了。

对此戴徵与于夫子皆十分满意,吃住不用操心,束脩又丰厚,只是教孩子们启蒙,课业也轻松,比在私塾舒服多了。

一切安排妥当,王珣便不再操心,眼看天色不早,忙换了衣裳进宫领宴。

宫宴设在奉天门,酉初时分,百官皆已到齐。

酉三刻,御驾驾临,众人三呼万岁,上谕免礼平身,后方按品级入座。

王珣虽是天子近臣,但品级终究只有六品,故位置偏后,膳品也只是中等,分别是肴馔四盘,果子五盘,小点心一碟,汤二品,糕二碟,酒三盅。

不过王珣也不在意,按例祝酒后便提箸吃菜,十分自在,倒叫许多想看笑话的人大失所望。

长康帝坐在御座上,将一切尽收眼底,却只做不知,嘴角微微一扬,同百官吃了几盅酒,赏了一回歌舞,便令众人自便,起身离了宴席。

长康帝一走,众人顿时都轻松起来,或互相敬酒,或站在一处叙谈。

潘嵩自从决意退亲,便一直想寻个时机同王珣说清楚,偏这几日因为西海沿子之事朝中一直争论不休,王珣更是忙乱无休,要不就是身边围了一大群人,连个说话的空隙都碰不到。

好容易今日遇上,潘嵩打定主意要趁早解决,便特意放慢了脚步,走到王珣身边,以眼神示意,王珣会意,同说话的官员告了罪,便走了过来,向潘嵩拱手作揖,道:“不知老大人唤学生过来是何事?”

潘嵩摆了摆手,左右看了一眼,见无别人,方道:“我有一件要紧事想与你商议,不知你明日可有空闲?若得空便请过府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