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安宁郡主今年方十八岁, 生得容貌娇艳,颇有姿色, 亦曾读书识字,只一件:从小时,母亲去世的早,祖母永乐公主怜惜外孙女,唯恐她被继母苛待,故打小便接到膝下亲自抚育。
永乐公主生有二子,孙辈不下十人, 却只有安宁郡主这一个嫡出的孙女是由她抚养长大,因此娇养溺爱, 不啻珍宝,凡孙女儿一举一动, 皆百依百顺。
永乐公主又是长康帝一母同胞的长姐, 自幼情分极好, 因此连带着长康帝也对安宁公主爱屋及乌, 七八岁上便加恩册封了郡主, 比其他宗室的郡主县主都要荣宠三分。
这安宁郡主可谓是顺风顺水长大,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祖母护着, 因此时日一长,未免酿成个跋扈的性子,行事但凭自己心意, 喜怒无常,──自己尊若菩萨, 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资,内秉风雷之性。
但凡服侍的人略有一丁点不合心意之处,轻骂重打, 十几年来不知换了多少丫鬟。①
翠袖原是永乐公主身边的丫鬟,看她行事妥当,特意指给孙女使的,因着这一层缘故,安宁郡主才勉强容下了她。
翠袖亦知安宁郡主脾性,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这些年才平安留了下来。
安宁郡主因有祖母疼爱,一向自视甚高,且随着年岁渐长,私下偷看了不少话本,一心想寻一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君,等闲的王公子弟都入不了她的眼,左挑右拣,故年届十八仍未许人。
早先永乐公主也为她相看过不少世家子弟,只是安宁郡主骄横跋扈之名在世家之中都不是秘密,略有些风骨的人家都不愿结亲。
这些都是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永乐公主虽贵为公主,亦不能相强,而根基门第略差些的,永乐公主又瞧不上,因此拖到如今。
此番安宁郡主却一眼看上了王珣,年纪轻轻便中了探花,又生的俊美非凡,与她臆想中的清俊公子一模一样,正合了心意,因此也不管什么规矩体统,只想着如何遂意。
但凡安宁郡主拿定了主意,便无人敢违拗,因此房中服侍的众人都低下头不敢言语,翠袖虽知不妥,却也不敢多劝,只能依命去打听。
王珣却全然不知,打马游街后便回了府里。
彼时刘氏与黛玉已命人预备好了宴席,堂客自在前院吃酒看戏,刘氏上房则另摆了几桌席面,又请了一班小戏,款待各家女眷。
王珣回房换了见客的衣裳,便去前院招呼,今日来的有各家亲友,国子监同窗,以及今科同年等等。
这厢黛玉招呼各家千金,刘氏则与一众诰命夫人说笑。
这日戏文唱的是全本《节孝记》,正唱到下卷的《陈情记》,乃是颂扬李密夫妇侍奉祖母的孝道,众人无不称赞。
一位夫人有心奉承,向刘氏笑道:“都说那李老夫人享福,我看却不及却不及太太,令公子年少有为,未及弱冠便高中探花,太太真是全福。”
另一人也不甘示弱,忙笑道:“可不是,这十八岁的探花几十年也难得出一个,听说圣上还亲自赐了字给王大人呢,这可是天大的恩典,本朝历来也没几个臣子有这份殊荣。”
又有一人笑道:“圣上这般器重,王大人又是这样的才华人品,将来封侯拜相自是不在话下,日后也不知哪家有福,能得这么一位乘龙快婿。”
这样的少年俊才,真真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偏生不管她试探了多少次,对方总不肯松口。
刘氏心下明白,却并没有接口,只微微笑道:“承诸位吉言。”其余的却便不肯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