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翰林越看越奇,越看越爱,忽想起家中女儿正与王珣年纪相当,不由得心中一动:“这样的美质良材,日后前途不可限量,若能得此东床佳婿,实乃人生一大快事,只是不知定亲了没有。”
有心想打听一下,当着众人的面又不便多问,只能暂且按下。
王珣一心听杨先生与众人辩论,只觉受益匪浅,并不知道自己被人惦记上了。
闲谈了一回,不觉已是午饭时分,大家遂离了书房,到正厅上来。
彼时酒菜皆已安排妥当,众人入席,分宾主落座,王珣年纪小,又系晚辈,便坐了末位。
大家一面吃酒,一面说些奇闻轶事,历史掌故。
饮了一会没,大家越发高兴,遂又开了—坛惠泉酒,说说笑笑,吃了多半坛,方才端饭来吃。
席间一道冬瓜盅炖的极入味,众人纷纷称赞,又有一道火腿冬笋汤,咸香鲜美,王珣十分喜欢,忍不住喝了小半碗。
这顿饭直吃了一个多时辰,方才散去。
杨伦送了客人出门,方扶着王珣的手回到书房,道:“听说你前些日子去了平安州一趟,可长了些见识没有?”
王珣笑道:“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这回才算是明白了,各地风土民情,大不相同,先时坐进观天,只当京城便是有一无二的了,这回边城之行,实在开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闻。”
杨伦听了笑容愈深,叫他在跟前坐下,颇感兴趣道:“说来听听。”
王珣便将在平安州的见闻细细说了,又说了帮助残障士兵兴建作坊一事。
杨伦先时还含笑听着,待听到王珣教众人羊毛编织,兴建作坊之时,神色渐渐严肃起来。
过了半日,王珣说完,杨伦忍不住上下打量他,半日方道:“果然大有长进了,倒是出乎为师预料。”
王珣面上微微一红,道:“不过是仰仗前人遗泽而已,学生也只出了个主意,其余大事皆由王爷与李伯父他们操持。”
杨伦道:“你有这份心便已经极难得了,有几个能在你这般年纪时便想着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祉的。”
王珣听了这话越发羞惭,道:“老师再这般夸赞,学生可要无地自容了。”
杨伦哈哈一笑,捻须道:“这是你的功劳,有何可害臊的。”
夸赞完,又正色道:“不过你一心为民是好事,只是万万不可掺和到诸位之争中去,咱们读书人,立身持正最为重要,万不可贪图捷径,须知这从龙之功可不是那么好挣的,一不小心便是杀身之祸。”
王珣知道老师在提醒自己,道:“先生放心,学生只想堂堂正正科举入仕,从没想过去挣什么从龙之功。”
他深知夺嫡之争的凶险,先前与延宁郡王相处中也一直谨守分寸,从不特意去奉承,也没有抢着出头露脸,教会众人编织技巧后便没有再插手羊毛作坊之事,也没要求什么封赏。
杨伦听了这话十分满意,颔首道:“你此番虽未得封赏,但在陛下面前挂了名,这已经是难得的体面了。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如今年岁尚小,太重的封赏于你未必是好事,如今虽未明着表彰,但你的功劳上头都记着呢,等你日后入仕,好处自然受用不尽。”
王珣自是明白其中道理,一一答应着。
师徒两个说了一回话,杨伦又指点了一番学业上的疑难。
一时吃罢晚饭,王珣方才告辞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