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儿也十分喜欢黛玉明理懂事,听了这话道:“我同你妈一个意思,横竖你姥姥也不愿进城,今年就回村里过年罢。”
王珣何尝不知道他们是因为自己才做这个决定,心下一暖,笑道:“既如此,赶明儿我便告诉林姐姐。”
狗儿点了点头,道:“咱们既然回乡下过年,那就要提前回去收拾,另外各亲友处也要说一声,还有送给各家的年礼,也要早些打点出来才是。”
刘氏听了便笑道:“这个不用担心,各家的年礼都打点好了,正说这两日打发人送去呢。”
王珣闻言道:“明日正值先生休沐,我原打算去请安,既然给先生的年礼都备好了,不如让我一道带过去罢。”
刘氏听了,当即命管事媳妇将年礼单子取来,递给王珣道:“板儿你瞧瞧有什么需要添减的没有。”
各家人情往来,每年的三节两寿都是有定例的,偶尔关系变动才会另外添减,杨伦因是王珣老师,年礼每年都是最丰厚的。
王珣接过展开看了看,见是吃食点心,绸缎酒水,金玉摆设等物,皆是往年的旧例,想了想便道:“从我带回来的药材与皮子中挑一些品相好的添上,其余的便罢了。”
刘氏自无异议,当即命人去料理。
次日一早,王珣收拾妥当,便坐了车去杨伦府上。
彼时杨伦正休沐在家,与几位同僚友人在书房赏鉴字画,便听下人传话说王家少爷来了。
书房中众人大多都是杨伦友人,自是知道王珣的,唯有一二人不曾见过。
其中一人名唤吴元,乃杨伦翰林院同僚,时任侍讲学士,想起先前听过的关于杨伦这个弟子的传言,心下十分好奇,便笑道:“小弟早就听闻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兄这位弟子天赋非凡,小小年纪便中了举人,还是小三元,偏一直缘悭一面,今日既然这般巧,不如请来见上一见?”
杨伦听闻学生来了,心下十分高兴,也有心向众人炫耀一下得意门生,闻言便吩咐小厮:“去请珣哥儿来书房说话。”
小厮答应着去了,去不多时,果然将王珣请来。
方才在路上时王珣就从小厮口中知道了缘由,此时也不怯场,执晚辈礼,一一上前拜见。
吴翰林同众人看去,只见眼前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戴银丝嵌宝束发冠,身着双袖襕蟒玉锦袍,脚登白缎粉底官靴,面如冠玉,目似朗星,真真如庭前玉树。
及至行礼已毕,初次会面的几人纷纷送上见面礼,或是玉佩,或是数珠,王珣看向老师,见杨伦颔首,方一一道谢收下。
吴翰林见他意态谦和,进退有度,心下甚是喜欢,携着手问了一回话,又考较了一回文章经义,王珣皆对答如流。
吴翰林又惊又喜,忍不住向杨伦道:“不愧是杨兄教导出来的学生,小小年纪便有这般学识,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众人也都笑道:“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吾等不服老都不行了。”
杨伦心下十分得意,面上却十分谦逊,道:“他年纪小,还须得多历练,当不得诸位谬赞。”
闲话了一回,众人遂谈起近日做的文章,彼此评点,交赞一番。
众人皆因王珣系杨伦门生,又是少年举人,言语间甚是亲厚,谈话时也并未将他撇下,偶尔也问问他有何看法。
独吴翰林心中看定此子不凡,凡其举动无不留心。
见王珣只默默坐着,一面吃茶,一面侧耳倾听,若非问到他身上,从不轻易插话,即便被问及时也是言简意赅,然而说出的话却是条理分明,直指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