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院线之争(下)

再加上拍摄电影,无论剧本,导演,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乃至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等,各个环节都缺一不可,一个都不能少,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影片的质量,以及日后的票房,不可控的元素实在是太多了。

而最最致命的一条就是上映的院线问题。电影拍完之后没有院线上映,就只能放在片库里面发霉。就算侥幸得到档期上映,这档期也未必是好档期。像暑期档,圣诞档,春节档,都算是比较好的档期,就算是质量一般的电影,在这个档期上映也可以获得高票房。

但如果是春节之后的三四月份,就属于电影的淡季,这期间因为人们刚刚看了不少大片,所以口味就养的比较叼,再加上三四月份假期不多,所以使得这两个月份是比较凄惨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不过即便是三四月的淡季,档期也不可能很长久。举个栗子来说,许氏自己家的电影,档期一般都安排在假期附近,尤其三大黄金档期更是早早就预定好了,上映时间普遍不会少于三个星期,个别大卖的电影甚至会上映两个月时间。去年那部《a计划》就是连着上映两个月,所以票房才能够如此出色。

不过对于其他独立电影公司的作品,档期方面就基本上没安排,完全就是来撞大运了。逮到什么档期上映就什么档期上映,而且一旦上座率达不到要求就会立刻撤换,根本连招呼都不跟你说一声。连做广告来提升一下上座率的机会都不给。

简单来说,就是三大院线商扼住了独立电影公司的咽喉,一个不爽直接就被人给捏死掉了。就好像徐可的《蝶变》一样,上映一周时间票房一百一十五万,在香港电影界来说已经算不错。但就是因为嘉禾想搞死思远电影公司。所以上映一周之后就落画,害的吴思源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这些财团一向都是强势惯了的,怎么可能容许自己的生意,生死权却掌握在别人手中呢。所以争夺院线就成了他们的目标,而第一目标的就是许贯武手中的艺美院线。

香港独立电影院并不多,但凡好一些的影院都是会选择和电影公司合作。这样一来才有足够而稳定的片源。当然如果是像利舞台那样的大影院,除了放映电影之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演出,根本就不愁没有人买票看表演,所以才可以如世外高人一般,不鸟这三大院线商。

香港地点好,装修好。硬件好的影院,绝大多数都和电影公司合作,成为人家院线之中的一部分。剩下的独立影院呢,不是坐在乡下农村,要么就是年久失修,要么就是地点偏僻,这些影院根本没有再投资的价值。就算勉强租下来也要花大笔钱重新装潢,而且即便这样也未必会有观众光临。

想要形成一个好口碑,吸引到观众光顾,起码也要一两年的时间,期间还要不断放映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才可以。就好像黄佰鸣在九零年代曾经自组东方院线,结果第一年院线方面就亏损了一千多万港币。而当时还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季节,由此可见就算是开设院线,其实也是有亏本的可能的。

这些财团追求利益自然是以短平快为主,时间短,风险小。回款快,自然没有那个心思小心经营院线,自然自己找影院然后重新装潢打口碑,最后由玻璃线变成黄金线,再然后才是赚大钱。他们恨不能现在手中就有一条黄金院线。然后随便上映什么垃圾电影都受欢迎,钞票大把大把的赚到手中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