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弗勒尔的艺术类竞技运动被称之为为最强王者,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项目均榜上有名。
金牌带来了关注度,项目美感又引来了话题, 在狂轰乱炸的媒体报道下,就算对体育再不关心的国民, 也会知其一二。
司空夏从商务车下来时,不可避免受到一些视线的洗礼。
——如果在平均温度零下一度、路上行人基本裹着大衣低头行走的市中心路段,有这么一群身穿同款红白羽绒服的队伍出现在体育馆外、边上还有摄影师跟拍的情况……
确实会被多看两眼。
但只要停驻多看几秒, 就会发现镜头只跟司空夏,其他人并不纳入画面之中。
“保安说摄像不能进去,辛苦几位老师在车里等一等。”领队终于拿到了临时出入证, 招呼其他人上车。
司空夏也跟着礼貌致歉, 随大部队上了领队的车。
待车缓缓驶入体育馆的停车场, 领队熄火时从内后视镜看了司空夏一眼,打趣道:“你脸色轻松不少啊。”
听着队友们的笑声, 司空夏挠挠脸有些窘迫。
HCTV-5打算开创一个新栏目, 选题就是切实走进冬季运动员平时的生活中——以“年”为时间单位,拍摄运动员们一个赛季起伏的生活纪录片。
经过全部冬季运动项目的层层筛选, 最近一年名声大噪的司空夏妥妥入选。
国家队接到邀约后欣然同意,能扩大对花滑的宣传简直求之不得,从人才储备的扩充到国家经费的申请都会更容易一些。
在邵志国的积极促成下, 司空夏的父母签了合同, 在2011-2012赛季中, 电视台将会开展为期一年的“司空夏拍摄计划”。
生活纪录片的拍摄与公开场合的拍摄不同。
后者是在赛事期间才有的合法拍摄,踏出体育馆或者结束赛事后,就不会有过多关注度干扰生活。
但前者,二十四个小时起码有十个小时都暴露在镜头之下。
就是昨天在飞机上枯坐打盹的漫漫长途, 摄影师都取材了一个小时,更别说今天他们大部队过来比赛场馆踩点,简直就是如影随形。
为了素材的有效性,司空夏还不能和大部队坐一辆车,她是另外单独和摄影团队坐了商务车来的。
可不就是一脱离镜头,神色立刻就轻松了么?
“别太在意,很快就能习惯了。”丁沐爽朗一笑:“反正他们会剪辑。”
司空夏接收了这位传奇师哥的善意,小声嘀咕道:“那后期也会剪掉吃饭走动的无聊素材吧。”
丁沐倒也有倒也有闲心和她探讨这问题:“也不一定,普通人对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都有天然好奇心,毕竟平时少有接触,在我那年代,运动员和明星都一样神秘。”
司空夏点头,觉得也有道理。
不过师哥八四年出生今年才二十七岁,用“那年代”来形容不至于不至于。
这会龙莹洁出声提醒道:“教练说挂好运动员证。”
“哦好。”司空夏在包里掏了一下,对方顺手帮她拿过保温壶,看她把运动员证戴上了才递回给她。
两人自然的互动换作之前绝无可能。
但因为这次弗勒尔分站赛只有女单和双人滑有名额,在摄像头时刻对准之下,她们同住一房间,从尴尬到破冰,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将之翻篇的默契了。
场馆后台还有一些凌乱,但大体可以看出动线分布。
传说中新增的流动采访区设置在运动员的必经之路,用栏杆设了一条单行道。
主办方解释说,鉴于之前媒体的数量,为了分担混合采访区的压力才弄了个流动区。
这样进不去混合区的媒体可以在流动区等候,每次采访限时一分钟,也方便他国媒体采访——当然运动员也有拒绝被采访的权利。
穿过几道连通各个区域的木门,前方豁然开朗,同时一股冷气迎面扑来。
司空夏几步走上台阶,诺大而通透的冰场顿时呈现在眼前。
抬头看去,整整齐齐的观众席一直延伸到场馆天花,巨大的天幕玻璃透出温润的天光;而中央吊下的四个面显示屏,有序的切换不同场地、不同角度的画面。
“好多镜头。”
是的,她也发现了。
不仅仅是冰场预留的机位和摄像头位置,在内场走上一段路都能看到墙面架有黑漆漆的摄像头。
此刻从中央大屏幕切换的画面上看,能留给运动员的死角位置不多。
这种发现给人带来了轻微的压迫感。
大概是那种从进入后台的一刻起,选手的实时动态都有可能被切换到前台播放——那种被强制和外界紧密联系的窒息感。
这就是成年组的分站赛啊……
待第二天,他们如期参加女单赛前的公式练习。
领队本想开车到昨天踩点的露天停车场,但远远就能看到运动员通道已经围了不少有资格的媒体,再左右一看,游荡在栏杆外的记者依旧试图找落单的选手采访……
他便果断转了反向盘,根据行驶指引,直接开到了运动员通道的楼梯下方,道:“我停好车再过去。”
陆云蔚一颔头,道了一声辛苦,率先打开门下车。
车内的暖气顿时被稀薄了几分。
司空夏深深吐出一口气,拎起书包,跟在陆教练后面下了车。
“这次是谁来了?”
“唔,好像有点眼熟。”
“红白色运动服看起来是……果然是华国人!”
“那不就是夏——司空选手来了吗?”
司空夏这个名字连着来念有点挑战外国人的发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司空”成了本人的昵称。
但无论怎么称呼也好,随着通道外媒体记者的一阵涌动,在那位一贯冷面的华国教练后面,终于露出了司空夏的身影。
下一秒。
在场所有人都对准神色淡然的少女迅速按下快门键,现场“笃笃笃”的声音连成一片。
“司空看一下这里!”
“即将要比赛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的脸色看起来很不错呢,欢迎来到成年组。”
少女步伐从容拖着行李走到安检保安面前。
她礼貌的递上运动员证,然后对两边媒体记者微微颔头,没有回应任何一句话,只是口中说了几声谢谢。
几秒的时间里,在如瀑布般倾斜的雪白闪光灯中,少女收回运动员证,淡然走进玻璃大门里,随行教练人员也跟在其后,快门声这才停止了。
进入后台不代表关注结束,反而正是开始。
司空夏沿着栏杆设出的单行道进场后,大厅中央架着的摄影机便被缓缓移动——跟着她经过第一道的OP检录、上交了滑曲CD、签署各式文件等等。
一直到她被志愿者带进去内场,摄影师才把镜头转移到了玻璃大门,等待下一位选手进门。
“这里就是热身的区域。”志愿者把隔断栏杆的松紧线打开,伸手示意了一下。
赛前热身区域没有安排房间,而是在内场一个空旷的地方,仅用隔断栏杆划分出位置,右边还是主要过道。
这会,各个国家的媒体记者,在距离不到两米的位置蹲着,随着西装革履的人群和志愿者来来往往,他们手中的长.枪.大.炮还得时不时调整角度。
司空夏谢过志愿者,一脚踩在铺设了适合跑跳的软垫上。
她放好行李后与陆教练交谈了几句,对面“笃笃笃”的拍照声一直没停过。
未了,寻了个合适的位置准备热身,她一边戴上耳机,一边看着悬挂电视上第一组选手合乐实时画面。
等极好的降噪隔开一切噪音,克制的鼓声迅速燃起轻快的音乐,她顿时觉得全身心都清净了下来。
难怪别人都说青年组有新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