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锦将十二桶水结结实实地倒入大缸之后,又是马不停蹄地挑着十二个空桶下山去了。
这一回他已是熟门熟路。山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是在方中锦的脚下犹如缩地一般。
洪济与洪渡两人则是紧紧跟在他身后,一刻也不敢放松。
他们不像方中锦这样身上负担沉重,饶是如此,这一天来来回回不停奔波,也颇劳累。
就见这条小径上,方中锦他们三人不断往返,一直从天方亮起,奔走到了山风发凉,暮霭渐浓。
洪济手中的竹篮也是越来越沉。随着洪济的走动,篮子里的竹筹推挤着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眼看他们这次上山,便是第四十二回了。而五百桶水的数额也算凑够。
洪济心中轻快,洪渡面色沉重。
方中锦脚力仍旧快捷,与早上比并未慢了多少。
这一幕统统被躲在松林后头的两人看得一清二楚。
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少林方丈澄晦,与早上静思殿中的洪涌。
虽然二僧都称得上“老和尚”,实则澄晦要比洪勇大上三十多岁。
不过洪涌一生研读佛经,武学上不过点到为止。
所以他看着形容老迈,反而是澄晦方丈显得更容光焕发一些。
澄晦看了一阵,也不回头,对洪涌说道:“这年轻人心性如此坚韧。若不是堕入魔道,当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真是太可惜了!”说罢长叹一声。
洪涌犹豫了一会,试着说道:“师叔说的是。不过师侄早上曾试探过这年轻人,看他对佛法经义倒是了解深刻。
会不会是咱们料差了,他也许并不是什么魔门凶星?”
澄晦立刻回头,面容严峻地警告道:“越是这样的魔门凶星,越是多智近妖。
会解读佛经对他们并不是难事。你千万不能被蛊惑了去!”
洪勇立刻低头认错,不敢再有别的想法。
澄晦继续回头看着方中锦远去的背影,叹一声喃喃自语道:“这小子经受如此试炼,也不能激起他心中暴怒狂躁的种子。
难道还是要在‘情’字上下文章不成?”
老和尚心中慢慢浮现出一个主意,思忖着该如何着手。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方中锦目送着小镜湖边那位佝偻的老和尚。
洪济见此,叹一声说道:“这是我们澄晖师叔。年轻的时候因精通佛法,明辨经义,是寺中人人敬仰的高僧。
可惜,哎,犯了戒。一犯再犯,这才……”
“行了!”洪济说到一半,洪渡插口道:“你怎么也犯起口舌业了!”
洪济听了这话一惊,忙闭目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是什么经文。
洪渡又用尖刻的单眼皮看向方中锦,说道:“管好你自己,轮到你挑水了!”
方中锦轻蔑一笑,便放下两肩上十二只水桶,到湖中取水。
洪渡心中却道:不论你如何狂妄,到了这一步,就该知道自己自作聪明了。
我倒要看你如何挑起十二只水桶。
就见方中锦重新把十二支水桶摆放整齐,用两根竹扁担分别穿了过去。
这时洪渡笑意更盛,忽然他不可思议地看向方中锦。
就见此人用一根手指在竹扁担两头各自划了两道。
竹扁担上立刻出现了几条刻横。
要用指力在竹子上留下痕迹,洪渡自问勉力一试也能做到。
但是像方中锦这样做来轻轻巧巧,却并不容易。
就见他将水桶上栓的铁把手挂在几条刻痕上,弯腰将两根扁担挑到肩头。
竹扁担吃了六个水桶的分量,两头立刻弯曲起来。
本来洪渡等的也是这个时刻。只要竹担一弯,六个水桶必然都要滑下来。
那么方中锦的自作聪明,也必然如桶中的水一般翻倒,流个一地。
但他没想到方中锦竟然会在扁担上划出凹痕,好固定水桶。
再看他挑了两个竹扁担走了几步。竹扁担虽然两头弯曲,但并不断裂。
想来是方中锦刻画的时候便找好了方位,竟然没有破坏竹扁担的结构,还能经得起两头六只水桶的拉扯。
洪渡回过神来,闭起嘴巴怒哼一声:这只不过是第一道坎罢了!
之后还有难处,看你这异想天开的主意到底能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