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有种种不足,虽然细胞成活率太低,虽然畸变率太高,可是,他们已经看到了前面的曙光!
他们这条路,走对了!
尽管这几次实验下来,大家已经很疲惫,可是精神上的亢奋,让他们不愿停下脚步。
没有谁要求,主动延长工作时间的研究员越来越多。
有几名研究员,甚至在实验室外,走廊过道上打起了地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全部泡在实验室内。
实验步骤一调再调,成功率也一涨再涨。
在白云天有意无意的引导下,零散的实验步骤又一次被重新整合起来。为了掩饰自己在其中的操作,他也接受了其他研究员的建议,在这套流程中夹杂了一些前期试验中看起来很有成效的步骤。
虽然这些步骤是不必要的,甚至会反而降低成功率,但他没有强行否定,而是顺应大家的意见,总结出了第一套科学的技术方案。
在此期间,耐热聚合酶背后的交易终于完成,国内收获巨大,就连卫生部都跟着沾了大光。靠着中华制造职工医院克隆团队改良后的PCR技术,成功说服了国内高层,加入了国际基因工程计划,成为首创国之一,共享所有数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而中华制造,也通过每周一次的数据交换,共享了人类基因工程的全部成果,为白云天完善他的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研究团队向《Nature》的投稿,也在推迟了一段时间之后,顺利登出。
紧跟着,在九月,又一次登出了他们的新论文《用胚胎干细胞克隆小白鼠的研究》。
说实话,这份论文的含金量并不高。
经过数十年时间,针对胚胎干细胞,克隆生物的研究早已成熟,类似的论文更是车载斗量。克隆团队的论文也平平无奇,毫无特色,按理说根本没有资格登上《Nature》。
只是源于他们在耐热聚合酶的发现、改良PCR技术的成绩,《Nature》的主编打了让手,将他们这片并无突出之处的文章,也登了出来,感谢他们为人类基础生物研究所做的贡献。
并且还主动打来电话,邀请团队再撰写一篇PCR改良技术的完整文章,准备整合前面所发的两篇论文,加上国际上其他科学家的投稿,出一期专刊。
对此,游锦等人自然是兴高采烈答应下来。
而且他们这次准备的论文,并不止这一片约稿,还会有一份体细胞克隆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