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看 > 玄幻魔法 > 孰能不朽 >

531、第九十四章少昊君离

随着见得多了,先生们也反应过来了。

不是别人奇葩,奇葩的是他们自己。

有的时候也会疑惑辛侯想干什么。

有的时候麻木无知也不是坏事,至少不会觉得憋屈,不是想自尽就是想发疯,想大开杀戒,玉石俱焚。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与世道的格格不入在于辛律,他们习惯了辛律构建的生存环境后却又被扔了出来被迫重新适应普世主流。

“启禀州牧,他是无心的,都是小说家....”同伴努力为先生申辩,一切都是小说家胡说八道,不管先生的事。

君离的眉目有些复杂。

他敢肯定,这些人在辛筝面前即便拘谨也不会战战兢兢得仿佛下一刻就会人头落地,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小说家怎么了?”君离好奇的问。

先生们集体眼神发飘,奈何君离坚持,且有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不论君离看上去多么温和,自己的后台辛国多强大,远水都解不了近水。

世间最愚蠢莫过于将自己的生死交付给别人的良心,这是官序对每个一年级的稚童都会教导的道理。

迟疑片刻后还是有人告诉了君离怎么回事。

造纸术的出现让写文章的成本直线下跌,而印刷术与它配套的辛国司学的出现就更加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辛侯弄个司学的目的可能就是想将百家学派的思想给整理整理,没办法,掐了数百年,百家学派的思想学说也针锋相对的厉害,单一学哪一家倒也罢了,但都想学的话,必须整理,不然很容易学得怀疑人生。

因而司学鼓励民间学者研究百家学说,并发表文章,优秀的会录入官序的教材里,亦或是整理成书。

名利双收谁没兴趣?

尤其是明眼人都看得出辛侯缘何如此。

礼乐天下已经随着礼崩乐坏而没得救了,需要有取代的体系,百家学说便是因此应运而生的。

别看百家学说撕了几百年,见面问候不是禽兽就是猪狗,但目的却是一致:结束战争,终结这没完没了的乱世。

如何判断哪一家有用,具体用哪一家一直都是诸侯们发愁的事,同时发愁怎么用不引起排斥。

辛侯无疑是平衡大师,她的治国之道每家都沾点,堪称大杂烩,换个诸侯这么搞早将百家学派弟子给气走了,但她有官序,倒也不比理会百家学派的态度。

问题是辛侯是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什么管用就用什么,太杂了,每家学说都有自己的逻辑,大杂烩若不糅合出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来很容易出事。

可以说只要最终糅合出来的体系符合辛侯的需求,必定成为辛侯眼前的红人,名留青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r />

有志向远大的,自然也有平凡的,只想赚点钱养家糊口。

研究百家学派太费脑子,普通人比不过那些学霸学神,也不为难自己,甚至在百家学派中找到了赚钱的门道。

小说家。

小说家出于稗官野史,而稗官野史源于巫即殿,要记载历史记载风俗变迁自然不能窝在家里,必须出门,于是有了稗官野史的小说家。

正经小说家那是端着公家饭碗的,写的小说含金量高,不能太扯淡,必须尊重历史,有的时候读者都不确定那是否真正的历史。甚至国君们都设了稗官,以此来了解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此了解民情。

不过比起纯粹为历史为学塾的巫即殿稗官,国君们的稗官收集的东西有几分可信度非常值得商榷,反正,他们若与巫即殿的稗官一样尽职,历史上也不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更荒谬的是很多国君想了解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居然还要靠巫即殿的过时消息。

言归正传,在人们以为国君的稗官已经够败坏小说家名声时,辛人给世人上了一堂课:不,我们的境界更高。

民间自发的小说家捧的不是公家饭碗,能不能赚到钱得看销量,更直白点就是,公家的稗官野史是给阳春白雪看的,民间小说家的主要受众是下里巴人。

受众决定态度,民间小说家怎么吸引人怎么来,至于现实逻辑与文采?那不重要。

有利可图自然有人投入,民间涌现了许多效仿司学的私家书坊,收购和印刷这类作品。

因为司学的重心在官序与百家学说,便没人管这些稗官野史,放任不管的结果便是编到最后编到辛侯头上了。

最开始时只是一些谣传,后来不知道谁将这些传言收集起来加以润色编成了小说。

君离摸索着阅读了先生们呈上来的册子,陷入了沉默。

虽然册子的前半部分是辛氏的血亲相杀,中间一部分是当年的穷桑侯如何落井下石逼辛侯答应城下之盟的婚约,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他与辛筝的香艳逸闻。

这东西的含金量逊色于捧公家饭碗的小说家。

如此实话实说的东西是怎么没因为造谣的名目被禁的?

君离只能想到官方默许,所以才能越传越厉害,甚至被带出了国。

可这不是辛筝的性格,她不可能这么光明正大的承认这种百弊而无一利的事。

不符合国君的性格,却又是官方默许,君离下意识的想起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弑君记录。

那也不对,臣子干掉辛筝比刺客干掉辛筝还难。

臣子能够弑君如杀鸡在于臣子有封地有税赋有兵马,本身就是国中国的存在,可辛国情况不一样,完全废除了分封,又通过户籍将所有人口纳入官署的控制,军队兵权也完全被辛筝掌握....想弄死辛筝只能通过刺杀,造反什么的不如洗洗睡,梦里什么都有。

但刺杀难度也同样难于登天,清楚自己这套体制的最大弱点是什么,辛筝比谁都惜命。

询问了下,发现谣传内容格外丰富,小说只是采纳了其中一部分。

君离眨了眨眼。“还有谁呀?”

辛筝在帝都时往来的人虽然多,但真正走得近的也就他。

刚来沃西没多久的年轻先生报上了一串名单,有男有女,基本曾经与辛筝往来得多一点的人都在名单里。

君离哦了声,对辛国的民情甚为好奇。

编到掌权者头上很多,但普遍是掌权者死了以后,生前就被编排的都是暴虐无道民怨沸腾,于是编排各种讽刺作品。

辛筝这种,头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