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都是嫡子,同父同母的那种,唐武侯祖父若不帮嫡长子上位,那么嫡长子被清算时他这个一母同胞的嫡次子也得一块去死,只能捏着鼻子先将兄长推上去,再拉下来。
没能如愿,但也不算完全失望。
武侯祖父没能将兄长拉下来,却将兄长熬死了。
唐国局势复杂,兄弟的女儿为了压制朝堂上过于强大的公卿们想利用叔父来搞制衡。
思路没毛病,但她低谷了武侯祖父等了数十年后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冷静。
唐侯被桓公给杀了,当然,更阴谋论一点也可能是被公卿们给杀了然后甩锅给桓公,毕竟礼崩乐坏的时代,国君不听话,宰了换个听话的是很正常的事。
桓公杀了唐侯后攻进国都,想成为新君,却被公卿们联手赶了出去,立了唐侯的幼子为新君,拉开了唐国长达七十年的分裂。
数年后桓公又将小子侯给骗了出来杀了,再次被公卿们赶走,另立了桓公的一位侄子为君。
多年后桓公找着机会又将当时在位的唐侯给杀了。
连着杀了三个国君都没能得偿所愿,桓公大抵终于认清事实,消停了,转而向外开拓,将唐国周遭的不少小国给灭了扩大自己的地盘。
桓公有很多子嗣,但他自己太能活了,把儿女们给熬死了,因而最后继位的是他的老来子,庄公。
庄公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蚕食大宗那边的土地,到了他儿子唐武侯这一代,唐武侯带着军队杀进了国都,完成了先人遗志。
然后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为了获胜,小宗走的是多生孩子少种树路线。
人太多了,不论是因为军功还是血统,每个人都分封的话,需要封太多的土地,而且怎么封才能让所有人满意?如果不能让所有人满意,那么他们能推一个唐武侯上位自然也能推第二个。
而且做为一个推翻了国君取而代之的小宗,唐武侯看自己的小宗时心里很难说是什么感觉。
反正最终结果是唐武侯解决了所有的小宗,自此唐国只剩下他自己这一脉,然后重用外来的游士,令唐国国力蒸蒸日上。
灭国数十,唐国版图翻了不止一番。
最强盛的时候唐武侯甚至试探的吃下了王畿在豫州东北的一片地,王都不敢直接和他开干,而是通过外交手段让唐武侯适可而止,归还了部分土地。
这也埋下了王远征西荒回来,王权重新振兴后第一件事便是杀了唐武侯。
言归正传,继续说唐武侯。
唐武侯有八个儿女,诸子都很优秀,其中嗣君尤为出色,问题是父子俩年龄差得有点小,不到二十。
太昊琰与她父亲差了二十岁尚且出事何况这俩不到二十的。
随着嗣君的长成,唐武侯看他就没那么顺眼了,但唐武侯比太昊侯更理智也更能忍,看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顺眼也没想着废了嗣君。
但人是会变的。
三十岁的时候唐武侯看到嗣君优秀只觉得骄傲。
四十岁的时候唐武侯看着嗣君觉得有点忌惮,有点不顺眼。
五十岁的时候唐武侯看着嗣君非常的不顺眼。
六十岁的时候唐武侯迷上了一个被他灭了国,无依无靠只能依附他生存的亡国女公子,将之立为新的君夫人,老当益壮的和继夫人生了个儿子,对小儿子如珠如宝,屡屡暗示小儿子是自己以后的接班人。
有一回唐武侯的嗣君祭祀完了亡母,按规矩将祭肉给唐武侯送去食用,祭肉里查出有毒。
在很多人看来嗣君哪怕真的要弄死唐武侯也不至于如此拙劣,往自己送的祭肉里投毒,这是生怕别人不会怀疑自己吗?
招很烂,却是历史亲鉴百试不爽的好招。
历史上每一个遇到这种事的国君都选择了杀掉嗣君,唐武侯也不例外。
嗣君被杀了,剩下的孩子也受到了牵连,唐武侯将剩下的儿子和女儿全数驱逐。
寻常人看到的是家庭伦理,明眼人看到的是妙。
小儿子继承国君之位,兄姐都被驱逐了,威胁不了他,避免了日后内乱,也同样避免了以后小儿子因为感到威胁而赐死前头的兄姐。
哪怕以后发生意外小儿子夭折了,在别国的孩子们还可以回来,不用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导致自己的子孙被一锅烩。
想法是很好的。
执行得也很好。
唐武侯身子骨很好,活到小儿子成年并不是问题,但唐武侯没想到他会在幼子成年之前被王给杀了。
幼主临朝不是好事,尤其是底下大臣全是狐狸精时。
再加上唐武侯被杀,幼主完全没有报仇的意思,不免引起不满。
幼主心里究竟想不想报仇已无人知,但现实条件他肯定不能报仇,不仅不能报仇,还得向王表示臣服,然后梳理内部问题。
唐武侯杀了嗣君,当曾经支持嗣君的党羽们并未清干净,还有被驱逐的少君们同样在国中有支持者。
幼主的屁股一点都不稳。
啥?
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唐武侯一生开疆拓土,留给继承人的是更大的版图,但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唐国国库空虚,人民贫困,搜刮不出什么油水。
想打仗?
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