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琰提醒了所有对人王有兴趣的人,想世袭王位,他们得先面对一个问题。
若王位可以像方国的国君之位一样世袭,那么最有资格血缘世袭王位的应该是谁?
方国都是谁建的国谁的子孙继承。
帝国是否该同理?
问题便出在这,帝国是炎帝建立的,而太昊琰是太昊氏的族长,太昊氏是炎帝的嫡长后裔,数千年来一直传承与祭祀着炎帝的宗嗣,纵观人族三五万万人,可还有人比她更正?
山东所有的国族不约而同的声援起禅让制。
炎帝的子孙又如何?
禅让制是炎帝自己制定的,帝国是炎帝建立的,炎帝的东西,没有任何人比炎帝更有资格决定如何传承。
青帝的王位来自于炎帝的禅让,是炎帝舍弃子孙选择了青帝,之后代代禅让。
一句话,禅让才是正统,炎帝认可的。
血缘世袭王位都是其心可诛,不信的话可以翻书查查扶风之乱是怎么个情况,人族差点成了数万年来落幕最快的元洲王朝。
太昊琰的身份使得她的称王之举变成了正统之争,确切说王位是禅让还是世袭的意识之争,山东诸国心里未必真的支持禅让制,但绝对不愿看到除自己和自己子孙以外的人垄断王位。
夏道:“若太昊琰称王又立王朝,正统之争不就没了?”
清任怒瞪:“那样帝国便分裂了,西荒人族也将成为异族。”
夏:“....就算建立不同的王朝,你们不也流着一样的血?”
清任愣了下,但还是道:“人族从诞生起便只有一个王朝,不容许分裂。”
夏哦了声,心说太昊琰也是倒霉透顶了。
称王是悲剧,不称王....更悲剧。
西荒当年的局势,太昊琰不称王不将所有人聚在一面旗帜下,西荒人族大概率就成濒危品种了,而且西荒人族也是真的不再信任蒲阪了。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七年自然灾害,西荒死了太多的人,总得有人承担幸存者的仇恨,什么都没做的蒲阪,囤积居奇抬高粮价的山东诸国无疑是最好的靶子。
不称王的话,很难说民愤会不会就指向惦念着蒲阪的太昊琰了,而且太昊琰也需要统治西荒与推动变革的法理性,再没有比她炎帝嫡长后嗣的身份更好的法理了。
“人无二王吗?”夏低语。
就不知无法谈和,最终战败,会有多少西荒人族彻底背弃灾害时不管自己,自己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却跑来烧杀劫掠的蒲阪。
虽然蒲阪的王大概是最不希望军队烧杀劫掠的,但他又不是四帝,诸侯联军凭什么听他的?
不是为了发财,谁会愿意卖命?
人多力量大,在力气往一处使时,这句话可谓真理。
清任都不需要寻到九河走廊了,翻过雪山便看到了仿佛绵延到天尽头的军营。
人一过千便人山人海,达到了四五十万后更是惊人,蒲阪仍旧在增兵,同西荒抢夺者每一个据点。
夏忍不住感慨了下九州的繁华富庶,四五十万大军,一顿吃掉一座山,一个月甚至一年....没吃到国库破产真是奇迹。
清任没去过山东九州,但看过不少的史料记载:“山东乃元洲精华之地,这么点人还是供得起的,何况九河走廊后面便是冀州,距离近,粮食运输途中的损耗也少。”
夏道:“我觉得,损耗只会更多。”
清任愣了下。
夏解释道:“山东与西荒国情不同,沿途各方伸手不会受到约束,而无约束,伸出的手会越来越贪婪。”
清任听懂了。“蒲阪王任用的征粮官甚为出色,应不至于太过分。”
对于辛侯,清任的心情颇为复杂,没这位征粮官的事,这场战争何至于打到现在都没完。
但心情复杂归复杂,对于辛侯的能力,清任不得不相信。
夏闻言没说什么,理论上她也是相信的,在九河走廊耗了那么久,王师就没缺过粮足以证明辛侯的能力。但蒲阪王师表现得有点急,打下九河走廊才多久就迫不及待追到这里来了,总觉得蒲阪后方肯定出了什么问题。
清任在经过一番检查,确定身上没带什么东西不是来玩匹夫之怒血溅五步的后等了没多久便被带到了王的面前。
夏则被挡在了外面,一来龙伯人的身形太明显,不允许进入王帐;二来夏想对人族玩血溅五步,也不需要兵器,拳头就够了,安全起见,自然是让夏在外头比较安全。
见到王,清任不由悄悄打量了一眼。
蒲阪王的年纪与太阳王相差无几,也都是第三境的武者,但两个人的外貌却是差天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