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北部四季分明, 到了南方却渐渐模糊,到了沿海一带更是四季模糊,终年无雪,哪怕是冬日也温暖如春。
虽如此, 人口比之北方却是有所不如, 不是什么人都受得了南方的炎热, 且南方多瘴疠、疟疾、水蛊,开发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最令人头疼的还不是那些疾病,瘴气可以避着, 疟疾水蛊什么的, 哪怕是疾病,也是需要传播途径的,饮水全都烧开, 只要不是太倒霉, 还是能避开的。只是, 这仅限于贵族能做到, 氓庶做不到。然氓庶也算不得真正的人, 死活也没那么重要。
真正让人无可奈何的是水。
北方多旱灾蝗灾,南方却是反过来了, 多水灾, 尤其是海水,每次涨潮都是灾难, 这也迫使南方沿海诸国都不得不将国都修建在高山上。
虽然生存环境恶劣, 但始终有国族栖息, 显然也是有优点的。
九州的大河大多注入南溟,大河往往携带大量的泥沙,泥沙在河流的下游冲刷出了肥沃的平原, 肥得种子随便一撒都能丰收,当然,收获之前会不会被水给冲走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过,只要有一回没被冲走都够吃很久。
肥沃的土壤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沿海很难自己孕育出大国,哪怕有大国,基本盘也不靠海,在北边不会隔三差五被洪水造访的地方,海岸只是辽阔疆域的一部分。
扶风国很久以前就是这样一个海边疆域只是辽阔疆域一部分的大国。
后来,大部分疆土被瓜分,剩下的都是别人看不上的,也就是沿海土地。
很长的时间里,扶风国只能用穷乱脏差来形容,也更努力的向北扩张,也如愿了。
发展成大国后,很多人建议将国都从高丘迁到北边去。
虽然高丘的位置很高,但仍旧有水患之虞,这也是南方沿海诸国共同的心病,历史上被大水给淹死的国君论打计。
最重要的是,自扶风侯并国十七,将漓水下游东岸平原吞并半数,打服了澜州南部诸国后,做为国都的高丘自然愈发繁华,人口也越来越多,若是来一场大水....澜州与隔壁豫州东部的国族都会乐到做梦都笑醒。
非虚言,这种概率还是很高的,高丘在历史上被淹过不止一次。
现任扶风侯....无视了所有迁都的建议。
不过,国君不怕死是国君的事,强迫别人一块不怕死就很过分了。
过去的扶风侯与贵族拉锯了很多代,有时占上风,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占下风。
国君没法保证自己的子孙代代明君,但贵族却能保证自己这个群体永远都能有出色到让国君头疼的人。
这种情况持续到现任扶风侯。
扶风侯少年继位,因为继位时才十几岁,不免主少国疑,更直白点就是,看她一个孱弱的小女孩,觉得自己胜过一个黄毛丫头,更有资格上位的野心家很多。
历史告诉读书明理的人,很多统治者都觉得自己是四帝级别的大才,但现实证明,基本是说出何不食肉糜那位的层次。
扶风侯的近亲们亦证明了这一道理。
扶风侯前脚继位,后脚便赶上了公族叛乱,打了两年,周围一溜儿豺狼虎豹抓住机会占了不少便宜。
所有人都觉得,扶风国要没落了。
后来一看,怎么感觉不对呀。
两年的公族叛乱,公族是死了一大片,但贵族死得更多,扶风侯趁此机会收回了大片封地。再无贵族能与国君叫板,没死的贵族统统被强迫迁居国君,封地还在,但根本没多少时间在封地,又能有多少控制力?
扶风侯大量任用底层士人,重赏军功,赏赐土地完全不问出身,不管有姓还是无姓,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就赐予土地。
废除井田制,推行实物税。
新贵与旧贵一个待遇,都得长居高丘,无法对封地保持高度控制,所有土地都得缴税。
让贵族缴税,扶风侯不是第一个,却是第一个这么干了后没死也没被废的。
素来不合的两派人在迁都之事上破天荒的达成一致:都不想哪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喂了鱼鳖。
早期时扶风国尚未并国十七,想迁都也没更好的选择,哪怕不想喂鱼鳖也只能忍着,并国十七,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后,迁都的提议便喧嚣尘上。
君臣撕扯了数年后,各自退让。
不迁都,但也不能就这么等着哪天大水临头。
羽族第一王朝时期曾修建了不少海堤,不过不多。
羽族修建水利工程从来都不追求时间,却很追求质量,要求至少能用几百年,能用到千年之后那就更好了,如此一来,一个工程修个百八十年是常态。
很多海堤都在羽族第一王朝衰落,疆域一再萎缩后停工。
人族接手后也想过接着修,但研究了一番后便放弃了。
一方面是帝国早期的基本盘都是北方,另一方面则是....人族的水利技术现在都还没赶上羽族,更别说帝国早期了,修不了,修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