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孤在,不知几人称霸几人称王。
现实正是如果,如果不是曹操,就没有三国,可能是春秋战国。
若天命在汝,汝做周宣王。
这是曹操的心志,对做皇帝没有什么兴趣。
第二点:南征一次不容易,曹魏军阀系上百个武将,他们要军功,不打仗,怎么会有军功?敌人都投降了,敌人有军功了,曹魏军阀系武将却啥都没捞到,谁愿意跟着曹操混?
第三点:曹操好色,江南有二乔,抢回去做老婆。
第四点:刘备是个英雄,不能让他有机会翻身,这个时候不打,以后刘备得荆南四郡,想收拾就不容易了。
曹操心中的想法,并不能完全说给将领和谋士听,但他更倾向攻打江东孙权,不仅不需要孙权投降,还要激怒孙权,让他死战到底。
曹操先书信一封孙权,激怒孙权,孙权果真生气了,要跟曹操死嗑到底,孙权抗战态度越坚决,曹操越高兴。
最好这仗打得很坚难,打个好几年,曹魏军阀集团的武将,不管庶族,还是曹操的嫡系将领,都需要战功,封侯列将才是他们的理想。
曹操是清知此理,至于其他人明不明白,不重要,如果说战败更有利,那就败,也无所谓,士兵死了再征召,百姓多的是,死个十万,再去征十万。
将领才不会管士兵死活,伍长希望有仗打,可以升任都伯,都尉希望有仗打,升任裨将,裨将希望有仗打,升任正牌将军。
假如这一仗打几个月,就赢了,成千上万的将领,都捞不到战功,最好的,输输赢赢打个十几年。
曹操攻打孙权,也正是如此,打了很多年。
曹操懂,曹丕后来也懂了,曹丕要打孙权,贾诩说不要打,曹丕不听,非要打,输了。
将领们对于打那种军功少,吃力不讨好的战争,没点兴趣。
江东孙氏军阀集团也是一样的情况。
曹操打江东孙权打了三四次,称公的时候打了一次,效果不错,打下了几个城池,发生瘟疫,曹操退兵了,后来再打一次,被孙权打退了,曹操回去称王,再去打,这次效果出奇的好,大败孙权。
[ ] 新电脑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开,老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会打不开的,请牢记:网,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