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促成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都看成好人,把搞国家分裂的都看成坏人,能不能这样分?
这个问题,我也没搞懂,诸葛亮是坏人,刘备是坏人,孙权也是坏人,周瑜也是坏人,因为他们阻拦曹操统一天下,这天下统一了,不就不用打仗了,不打仗也就不死人了,百姓也能搞生产了,多好的一件事情。
这种逻辑对不对,对,也可以说不过。那怎么来区分历史上的好人,坏人,小说里的正派跟反派?
我们再讲智慧这个东西,他首先是一个矛盾体,诸葛亮把曹操定义为窃国贼,曹操刘备定义逆贼,阻挠国家统一,置百姓于战乱之中,大家都可以长论一篇,大家都可以说的很有道理,这就是立场。
历史就是这样的,所以简单的评论一个人的好坏,忠奸是不准确的。
第二点:刘备仁义,和善,曹操多疑,奸诈,作为士丈夫选君主,肯定要选一个好说话的,不好杀的,听得进意见的。
第三点:刘备尊重士丈夫,曹操不尊重,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曹操用火烧逼名士出山为他服务。
我们再说一个节点,荆州有个名士叫刘巴,少时而知名,刘表多次举荐,刘巴皆不应,(大概看出这刘表是个漂亮的草包,不能成事),曹操征讨荆州,荆州士人都去投了刘备,而刘巴独自北上投曹操。
曹操叫刘巴去招降南三郡,曹操兵败赤壁,随后南三郡又被诸葛亮拿下,刘巴不能复命,又不能北上,只能先跑到了交趾,准备找机会再北上。
当时诸葛亮在临烝,刘巴写信给诸葛亮道:“我刘巴乘危历险,本想应天顺民,让荆州诸郡归顺曹公,让天下重归一统。可众人太看重道义,要么考虑私利,这不是我的智谋所能规劝的。实在没办法的话,我就浪迹天涯,乘舟游于大海,再也不管荆州的事情了。”
诸葛亮追书劝说刘巴道:“刘公雄才盖世,已据有大部荆州土地,众人莫不归心,天意人事,孰去孰就,已经十分清楚了,你还想到何处去呢?”
治国安民平天下,这种事自己来干,最放心。
像诸葛亮这种有理想的人,可能是想建立一套儒家加法家的一种新的制度,而曹操和曹操的儿子们可能最终会进行篡汉,彻底的将这个国家最后的一点忠诚打碎,这也是司马懿能顺利篡魏的一种必然。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秦通过变法强大,灭了六国,统一华夏,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后刘邦建立汉朝,韩信封了王,异姓封王,韩信死后,异姓就不能封王,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封王封地的待遇。
汉朝有七王之乱,是被一个叫周亚夫的人平定的,当时的皇帝汉景帝,景帝过后就是武帝,文景之治,国家财力非常强大,传言国库的五铢钱串堆的连绳子都烂了。
武帝一生征战,硬是把个国家打穷了,卫青,霍去病,李广皆是一代名将,收复河套,灭了匈奴,非常的霸气,不过武帝晚年发罪已诏,向天下百姓告罪自己穷兵黩武。
秦通过商殃变法,为政府立信,把土地归有国有,按户分配,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被车裂于市。
秦始皇用法家李斯做丞相,重建法制,只秦王朝二世而亡,原因归于秦始皇的暴政,也有人讲,最先出头的檐子最先烂,六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不同,要搞大融合,肯定会发生矛盾和战争的。
我们再说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两任皇帝,无为而治,国富民强。
文景盛景历史上是值得称赞的,汉武帝继之后,为什么独尊儒学,不承认法家,道家,墨家呢?
法家的有一条叫王子犯法与平民同罪,这条说给百姓听,真正实施起来是很难的,贵族有钱有势,是很难执行的,如果不执行,政府就会失信,还有法家容易触犯大地主的利益。
道家讲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那真正遇到通货膨胀,天灾人祸,是不是改变下政策,遇到外敌入侵,发展壮大,要不要兴兵强武。
墨家更是不为统治阶级所喜,我们很多穿越者一穿越就搞墨家那套,格物致知,发展科学,墨家不只是科学发展观那一套,甚至巅复了统治阶级,权贵的生活方式,连皇帝都要选贤德有才的人干,还要节检生活,死了连号,都不吹,直接一埋,够节检的。
儒家就简单得多,士丈夫首先要有德行,礼仪,讲尊卑,讲孝道,仁义,忠君爱国,这个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
司马徽,黄承彦,庞德公的政治理想各有千秋,百家最后归于儒家也是最符合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和必然。
士丈夫最怕外戚,宦官干政,皇帝是平衡政党的中间人,各大豪门旺族是通过这个中间人实现利益分配的,遇到天灾人祸,地方农民造反,皇帝或君王就得依靠士丈夫,豪门旺族,这个是一种交易,也叫一种利益交换。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关羽没事的时候就拿一本春秋来读,我们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常期以管仲比之,这又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