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功绩评说,论得失

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一直被很人解读成诸葛亮擅权的证据。

我们来分析一点,蜀汉至刘备兵败后,国力大损,至少需要数年恢复元气,这个时候人心不稳,最容易产生政治路线分歧的时候,也最容易使国策产生动摇的时候。

诸葛亮为刘备定的是什么国策?

我们可以简单的讲几点。

第一点:交好东吴。

蜀汉的经济,人才,战争潜力,都不如曹魏,必须联合东吴以求自保。

第二点:待天下有变,二路齐出。

关羽从荆州出,刘备倾益州兵马出,这样才有机会干掉曹魏。

第三点:以法治国,寒士法家,以振国威,以服百姓。

这才是诸葛亮出山为刘备定的立基为王,兴复汉室的国策,或者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宏图,关羽丢了荆州,这个国策的第二条就行不通了,这个时候利益集团会怀疑领导层的能力,否定战略路线。

诸葛亮的应对办法,第一步是跟东吴重修于好,厚着脸皮去要孙权占的荆州的一部分地盘,虽然没要回来,但是说明诸葛亮还是希望国策不要变动。

第二步发动北伐,曹了,曹丕被认定为第一接班人,能力不足,后来打了二次东吴,吃了败仗,诸葛亮觉得北伐是有机会的。

刘备死的时候提到,亮之才十倍于丕,是肯定了诸葛亮的国策的,有机会就去打曹魏,一州之地以抗七州,发展越久,曹魏人心越稳,经济实力越强大,那就更打不赢。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曹操用人是武用草莽,治用名士,曹操将军事权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上,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手里,刘备武用将门之后,文用怀才不遇的庶族,刚好曹操相反。

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闽中,都位及人臣了,建功封侯的机会就给了黄忠,马超,魏延,我们知道在古代封侯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

有也分了等级的,县侯,乡侯,亭侯,侯上去就是公,公再上去一层就是王了,拜将封侯基本上官至极品了。

古代最讳忌功高盖主,无官可封了,刘邦建国时就封了几个王,韩信,英布封了王,县侯就食一县的奉禄,乡侯要小一些,亭侯就更小一些。

张飞是被封了乡侯,关羽是亭侯,诸葛亮最后也只封了一个亭侯,封侯的待遇非常优厚,当然你活着的时候,继续为国立功,还是会按功封赏,官没得封了,但是食户可以增加。

我们打个比喻,假如关羽兵进宛城,一路打到许昌,能打下几个城池,官职可能变动为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等等,相应的待遇也会增加,可能会追加县候,再往后就会进大司马,太傅等职,如果最后刘备能统一中原,那么关羽可能最后也会称王。

关羽也可能也想更进一步,才会在刘备益州称帝,如日中天的时候,兵发宛城。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也不无道理,用人首先用忠诚的人,才能保障内部的政治稳定,在三国鼎足的环境下,人的忠诚怎么保障?

首先是用家族里的人,大家利益都是绑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备家族的人才很少,武将是两个义弟加一个赵云,股肱诸葛亮,后面庞统作为奇士投了刘备,不过刘备好像也不怎么喜欢庞统这个人。

黄忠,魏延,李严,黄权,法正刘备用的也不错,但这些人同时也龚断了政治资源,后期蜀汉人才凋零与官场垄断也有一定的关系,必竟益州也只有那么小,士家门阀的后代,能有多少?

其他文臣历史上介绍的不多,后期的蒋婉,费祎都是在诸葛亮光环下出任的,至于李严,杨仪,谯周,直接被演义搞成了反动派。

我们知道有一条规律讲的不错,一头虎领一群羊,一段时间后,这群羊个个如虎,一头羊领一群虎,这群虎个个都是羊,这说明领头的重要性。

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关键还是人才的陪养,政治问题,有些时候看到了问题所在,并不能解决,不解决还能拖得下去,去解决矛盾都会爆发出来,特别是蜀汉政权是由刘备上层统治集团,荆州士人集团和益州本地集团的利益,权力分配矛盾。

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些大将的家族人才凋零,直接导致了后蜀汉无上大将可用,而曹魏那边草莽变身贵族,曹丕又接受了陈群九品中正官制,将做官进阶的途径给贵族们拢断,换取与士人集团合作共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