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一个郡,还是一个州,都形成了小军阀依附大军阀,军阀当政,把权的局面,太守能力强不强无所谓,只要你会做人,会用人就行。
帅才就是领三军的能才,会全局战略,有大格局观,协调将领,调度将领攻城略地,将才是领一军的人能才,尉就是领一营的能才,孙策定江东的时候有十几个民间地方武装,带兵马来投靠,孙策将他们全部都收编了,给个职位是军候,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营长。
当时的程普,吕范,韩当,黄盖的军职也不高,也就军司马,相当于团长职别,但是领的兵马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旅长级别。
古时候一个营的编制人数跟现在是有差异的,少的时候不到千人,多的时候好几千人。
孙策那时候大概有二十个左右的营长(军候),小营不到一千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团长了),大营千人。
打个打喻,邓当来投,带个五百兄弟,给个军候干,徐盛带个千人来投孙策,给个军候干,董袭带个几千人来投,给个军候干。
能不能把董袭的人马调给少的邓当呢?那肯定是不行的,调你兵马给别人,你愿意吗?你也不愿意,那给邓当做个军候,给董袭做个军司马,可以吗?
也不行,大家都是来投靠你孙策的,你不能因为他兵马多就给团长干,兵马少的就给营长干,那肯定是不服气的。
那我兵马多,我做个团长理所当然,那不行,其他人这不这样认为,兵马多的吃的也多,而且还不知道战力怎么样,假如都是污河之众怎么办,那不能这样干。
孙策这个人也好说话,你们都封军候,各带本部上阵杀敌去,论战功行赏,该升迁的就升迁,该赏田,赏金银的打下了城池就赏。
就这样大家才不会有什么怨言,这些都是要靠张昭来核算军功,然后记载,该怎么封赏,孙策的队伍才如此团结,不用几载就打江东这块肥肉打下来了。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bsp; 孙权是一个能曲能伸的人,他会察言观色,曹操兵进赤壁,以张昭为首的人都主张求和,张肱更直接,直接叫孙权称臣,这两个人一个是他仲父,一个是他父亲的世交。
孙贲甚至想谴子给曹操为质,投靠曹操,你说这些都是什么人。
曹魏政权也好不到哪里去,曹操会察言观色,荀攸,郭嘉,荀彧,程昱,三个生死之交,一个死党,最后结果都不怎么好,荀攸忧郁而终,荀彧自杀,郭嘉病死,程昱免职。
刘备的谋士好像都活得不错,刘表就不行了,他自己的将领没病死一个,他自己先忧郁而终了,那刘备又为什么比别人运气好?
刘备得了荆州五郡后,重用诸葛亮,黄忠,迅速的稳定了地方,刘备夺下益州后,与吴懿联姻,重用法正,董和等等。
刘备把荆州和益州的治理权都分给了士人集团,但是军权捏着不放的,这个结构有没有问题?
问题也是有的,从糜芳见死不救,孟达叛变,关羽失荆州。
我们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逻辑是很难想象得出这种问题所在的,究竟这些士人脑子有问题,还是不甘寂寞。
我们站在孙权的位置,曹操的位置或许能探其一斑,也未必准确,只做逻辑分析。
自古武人定国安邦,文人修身治国,武人负责打仗,武人的理想是多立战功,封候列将,文人的理想是将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分裂之后为武人提供了封候列将的平台,给文人提供了实现政治理念的政治平台,当一个地方军阀成为诸候王的时候,他首先要给武将们不断的画饼充饥,给文人们天下一统信心和安全感,这个诸候才可以座稳他的位置。
武人主战,文人主和又是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