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蓝华策对黄承彦,祝公明问蓝华心思

如诸葛亮,庞统,皆是离经叛道的热血小伙子,诸葛亮与曹操有仇,琅琊郡被曹操以报父之仇祸害了,因此而避祸于荆州,那肯定是不愿意跟着曹操干的,至于庞统性格大概是那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家伙,这种军事天才必定想一展报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至于徐庶此人在荆州就是一个混混,低不成,高不就的,理想报复无法申展,便去投了刘备一尽所能,这也是人之常情,没投刘备之前,肯定是给刘表递过名片的,只是又无名望,又无出身,刘表最多先给公务员的活他干,一般有能力的士人,都会恃财傲物,想得到重点照顾和提拔,假如没有升迁的希望,是情愿自由自在去种田的,至于那些抄抄写写,打发时间的活,他们是感觉在浪费生命的。

刘表最不缺的是人才,刘表这个人没有什么抱复,就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进取心不足,又洽逢乱世,刘表在荆州能过十几年的安稳生活算是非常不易的了。

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性格,性格又决定了命运,成功是属于那种死里求生,孤掷一至,又要抛弃偏见,一心上位的人,那些死要面子,要自尊的人如何能成得了事呢,至于刘备从小经历磨难,他具备了这些条件,自然好运就会随时降临。

蓝华思索数息,又道:“黄公观这天下何时太平?”

蓝华不敢言曹操最后成为北方的霸主,携百万之众来取荆州,便侧敲其言,看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

这个时候天下大势还不明了,袁绍打公孙瓒运气好,二三载就可以平定北方四州,运气不好,打个十年,八年都有可能,战争就是这样,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蓝华一样知道即定的历史。

曹操被吕布占了兖州,曹操差点就投了袁绍,只是后来程昱相劝才止住念想,曹操花了一年时间才将吕布赶走,现在也不过拥一州半之地,刚迎来了天子,现在看起来政治资本最浑厚。

而袁术,袁绍被很多人看好,这两大士家军阀,谋士,武将都很多,又兵广粮足的,战争潜力非常巨大,并不比曹操差多少。

黄承彦道:“不好言之。”

蓝华又道:“若是袁绍灭了公孙瓒,又与曹操一战,黄公观何人可一统北方?”

黄承彦道:“五五之数。”

蓝华又问:“江东若被袁术先定,至江东起兵攻江夏,取荆州,又当如何?”

黄承彦道:“袁术自视甚高,只会自取其祸,荆州之地并无此忧也。”

蓝华见黄承彦也是有此见识,便知此时讲来,便是言时过早,北方大定,没个十几载,也是难矣。

二人一问一答,蓝华获益菲浅,不知不觉便聊了一个时辰,天色也是不早,黄承彦领着诸葛亮下山。

黄承彦下山之后,祝公明便与蓝华单独聊话,祝公明道:“我徒适见二人,神色有异,不知为何?”

蓝华知瞒不过师尊慧眼,只好如实答知,“我常感知,天人合一,有预未来,知时势之能,我料诸葛亮日后必能开府拜相,又常耳闻黄公之名,因此失态。”

蓝华跟祝公明学艺十载,蓝华常语出惊人,标新立异,见识非同一般,每料之事皆有中地,祝公明也不足为奇。

祝公明扼首算是认同,又道:“我徒在张绣处非长久之计,可曾有打算否?”

蓝华叹气,“我随董卓八载,入京三载,皆感命运之索无法挣脱,奈何天下百姓甚苦,自己根基浅薄,再多的挣扎也是图劳,只是这历史洪流的一个看客罢了。”

祝公明道:“若是在这尘世过得不如意,便可跟为师隐居,每日论经讲道,为师也不甚无聊。”

蓝华道:“弟子凡心未了,过不了这山野生活。”

祝公明笑道:“伴君如伴虎,这天下现又为枭雄所持,不知何时太平。”

蓝华回:“十余载后,这天下倒是可享片刻安宁,只是不过百年又陷藩王之乱,便又生灵涂炭,中原战火连天。”

祝公明道:“秦统六国,赢政称始皇帝,乃用李斯,法治国家,只是法度甚严而不明,至二世而亡,又有楚汉相争,大汉基业四百余年,景帝使道家治国,申明法度,轻赋税,便有了这文景之治,武帝继而独尊儒,废百家,远征匈奴为先祖血耻,只是这武功太甚,民生皆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