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袁绍攻公孙瓒,公孙瓒灭亡

公孙瓒回范阳途中又中了阎柔军马埋伏,损失惨重,兵马退往范阳途中,探子回报范阳也被鲜于辅夺了。

公孙瓒只好退守易京,并叫邹丹回攻渔阳,邹丹与邹昊合兵一处,共计十万大军去夺渔阳。

阎柔一军,峭王一军,鲜于辅,田豫一军,鲜于银一军,杜阮一军,合兵六万,号称十万,在渔阳三十里外与邹丹进行大会战。

这一场战打了半个月,不断的有军事力量加入到盟军中来,邹丹粮草不足,便叫公孙瓒运十万粮草过来,哪知公孙瓒军队里有间系,将运粮路线透露给了鲜于辅,鲜于辅派杜阮动了邹丹的粮草。

又叫人化装成运粮队伍,混进邹丹军营,夜半一把火烧了邹丹余下不多的粮草,阎柔见火起,便带兵踏营,邹丹大败,退往方城,到达方城兵马不过数千。

鲜于辅叫齐周做说客,劝邹丹投降,邹丹家人皆在鲜于辅手上,便投降了鲜于辅,公孙瓒气愤,当夜便连杀了数百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反抗军里面大家士族,地方门阀的子侄,到公孙瓒军队效劳的文职工作者和武将,当然公孙瓒杀人是一窝端的,不紧要杀这些人,还杀家眷,亲属。

公孙瓒从刚开始的友好接触到有限量的信任到提防,最后变得不耐烦,痛恨,惊惧,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年的时间,公孙瓒没有能力治理幽州这么大一块地方,他没有士家大族的根底,也没有名望,不过是一介武夫,士家瞧不起他,他更不愿低声下气的去求士家跟他一起共事,给他们尊重和权力。

一个军阀不管多牛,政治上处于弱势,就会必败无疑,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没有袁绍这个外力的推动,这个时间和过程会变得缓慢很多。

至少在强权和强大的军事武力威慑下,谁也不敢动轻举妄动的,只是鲜于辅作为一个引火线,点燃了这个稻草房子。

公孙瓒不仅滥杀,还派士兵去掠县,抢粮草,不过数月他抢了二三百万石粮食,公孙瓒又修高城,把易京城修得像城堡一样的,袁绍打了几个月都无攻而返。

公孙瓒经过无数的背叛和失败后变得异常暴躁,又加上年纪大了,变得疑神疑鬼的,动不动就杀人。

公孙瓒搞了个像后世锦衣卫的组织,由他的死忠粉严申任头头,这个组织大概有千人之多,盯着城中将领,士家大族,一有异动就叫人带兵杀人全家,血流成河。

赵云在城中度日如年,看不过眼就去见公孙续,叫他劝劝他爹,不能这么滥杀,公孙续劝过几次,公孙瓒不听,有一次公孙瓒心情不好,还要杀了公孙续,公孙续没办法至此再不敢劝。

袁绍,鲜于辅见易京打不下来,就懒得打了,就撤军了,该干嘛干嘛去,袁绍留鞠义一万兵马围公孙瓒,自己带颜良,文丑和他的谋士团回冀州,准备干曹操。

曹操已经平定了徐州,兖州,豫州,袁绍已经拿下了青州,冀州,并州,幽州只剩下公孙瓒这个硬骨头,啃也啃不动,不啃的话,跟曹操干起来,公孙瓒肯定又出来咬人了。

袁绍进谋士沮授言跟公孙瓒议和,议和条件比较苛刻,便是公孙瓒为袁绍将领去守朝鲜那个地方,公孙瓒不肯干,你杀了我弟弟,我跟你不死不休,并大骂袁绍。

袁绍气的不行,叫鞠义强攻,鞠义不干,自己本部兵马越打越少,不听号令,又和鲜于辅的眉来眼去。

鲜于辅与袁绍有君子协定,这幽州除了易京之外,基本上就算平定了,袁绍跟他们向朝廷表功,鲜于辅被封了个渔阳太守,阎柔被封了个乌丸校尉,刘和做了个涿郡太守,袁绍又派自己的人加强对幽州的控制。

袁绍叫鞠义撤兵,鞠义撤兵回渤海,走到半路,颜良,文丑来接,待两马走近,颜良挥刀,一刀就把鞠义脑袋砍搬家了。

鞠义旧部被颜良,文丑接手,袁绍增派三万大军,又叫逢纪,审配来督战,务必要把公孙瓒这个钉子拔掉。

颜良,文丑先打外围,公孙瓒老将匡满被围,公孙瓒不去救,众臣皆怨,有种兔死狐哀的感觉,至此很少有将去见公孙瓒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