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 本就肃重的朝堂变得更安静了。
一边是皇上,一边是太后和宁王,两边都得罪不起, 满朝文武心照不宣, 跪在地上沉默不语, 不禁替萧丞相捏了吧冷汗, 只听见宁王不紧不慢道:“军饷乃是送往边关抚慰军心, 意味着皇上心里时时刻刻惦记着我朝沙场战士,军队才能为皇上效忠效命!什么叫做寒了本王的心, 萧丞相这是何意啊?”
“哎呦, 宁王这话可就冤枉老臣了,老臣的意思是, 谁不知道现如今带兵打仗的是宁王的嫡公子,临珺世子, 要是旁人也就罢了, 临珺世子可是皇上的嫡亲侄子, 说到底那也是皇上自家人……以前镇北将军声名在外,也是半年一送军饷, 可这临珺世子刚打仗两个月, 如此军饷一送再送,在旁人看来, 知道的以为皇上心疼侄子, 哦, 不, 体恤沙场战士,可这不知道的私下可就该议论皇上偏心了……而宁王您不免落个私吞军饷之嫌,不是老臣多嘴, 宁王这个时候应该避嫌才对呀!”
萧正廷语重心长的一番话,看着推心置腹,打心眼里为宁王考虑周全,实则把宁王话里话外的那点心思扒了个一干二净。
本来,宁王刚冒气的咄咄逼人的火焰,硬是被萧正廷一把凉水浇的冒都冒不出来。
“皇上,臣绝无此意。”
话虽这么说,可脸上和嘴上把意思表现的已经淋漓尽致了,别说皇上,陶妧都不相信。
听谢桓说,这宁王是有谋反之心的,手上还握有兵权,若是军饷和兵器都给他,来日他羽翼丰满,势必会成为皇上劲敌。
可是她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呀,既然丞相说了,应该用不着她再说了吧?
昭德帝:“那……既然丞相都不知道话,宁王你还有何话要说?”
宁王:“……”
他不过说了句往前线拨军饷,今日谢桓和萧正廷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带着满朝文武百官反对他,再说下去,就是公然叫板了……
宁王瞪了地上趴地像鹌鹑一样的‘陶妧’一眼,咬了咬牙:“臣……也不知道。”
“好,既然都不知道,那朕来告诉你们,我朝国库虽然充盈,但每月送一次军饷未免劳师动众,若送到沙场战士手里还好,若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半路截胡,那便是后患无穷!粮草不够,朕自然会派人送,绝不耽误军机,其他人还有和话要说?”
众人:“臣无话可说。”
直到皇上身边的总领太监喊了句:“退朝!”
于是,陶妧跪在地上,和大臣一起送走了昭德帝,都没有起身。
众人准备回家时,谢承渊见谢桓还在地上跪着,特意走到跟前喊了声:“桓儿?”
陶妧听见有人叫她,这才抬头看了谢承渊一眼:“父亲,儿子刚才没闯祸吧?”
此时,陶妧脸上一脸木然,仿佛受了惊吓的样子,谢承渊没觉得陶妧是后怕,而是觉得在怕他,都怪他前几日太严肃了,大理寺少卿就少卿吧,好歹儿子这么年轻就是正四品官,比他可强多了,他也不该训斥的儿子上朝连话都不敢说,安慰道:“没有,你说的正合为父心意!”
这孩子锋芒太盛,现在整个朝堂都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刚才,皇上问话的时候,他生怕儿子得罪人,没想到他一个字没说,还把事情给圆过去了。
对此,谢承渊也松了口气,难得伸了把手,把儿子从地上给拽了起来。
陶妧腿软,正愁站不起来,被谢承渊拉了一把,才勉强站直了身子,陶妧再不敢乱说话,整理整理衣摆跟着谢承渊一声不吭的往外面走,全神贯注,生怕出什么差错,顿时像只躲在老鹰后面的鸵鸟一样,只想着赶紧回家睡一觉,松泛松泛。
谁知,还没走到门口,一群人就围了过来,纷纷打招呼道:“谢侍郎,谢大人。”
陶妧才知道,原来大家喜欢叫谢承渊谢侍郎,叫他谢大人,所以每次提到谢大人,她都会下意识的抬头看一眼,结果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
”谢大人。”
“谢大人!”
“谢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