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这些日子昼夜温差极大, 许多人体寒腹泻。
子升听说后,他用学宫的医资在城中建了一所医馆。
医馆规模不大不小,里面通常是由一位本领高强的老先生坐镇, 十几名学员做做自己能做的事。
尽管医馆的人都是才上手, 但其每日依旧爆满。
原因不为其它,一是因为价格公道,二是因为能赊账!
当然赊账也不是随便能赊, 一般都是让人感觉能还得起。
能赊账便好!
一些人抹着眼泪将家中病了许久的亲人送来。
太好了!这下有救了!
医馆在他们眼中就宛如救星一般,它将他们从泥沼中拉起,重新见到光亮。
医馆的兴起从而繁荣了一个职业:采药人!
馆中每一类草药价格不一样,最常见的自然价格最低, 越是稀有价格越高。
于是, 在农闲之时很多人便会去采药。
孩子也会跟着帮忙减轻家中负担, 稀有的草药他们采不了, 一般的草药他们可是一采一筐。
因而, 许多孩子虽然年纪小, 可他们已经识得了数十种草药。
药采着采着,民间也多了许多传说,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村头老王家。
老王光棍了大半辈子,人有一把的力气,可惜爱挥霍,脾气又不好, 动不动爱打人。谁人都知道老王是个火坑,都不愿意将女儿嫁于他。
因此老王家中有些粮食, 但几十年来家中也只有他一人。
后来大荒,有一寡妇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带着儿子嫁给了他。
果不其然, 自那日后老王家中时而传出东西被砸碎的声音,男人破口大骂声,妇人与孩童的哭泣声。
妇人的小儿子五六岁大,人们见他时,其胳膊上的紫青瘀伤怎么也遮不住。
又过了一两年,朝歌有了学堂,因为不怎么要学费,再穷的人家都会送孩子去上学。
可那小儿子却被困在家中,终日为家里当牛做马,小小年纪便做着各种家务。
邻居问老王怎么不送孩子去上学?
老王本事不大又爱面子,他指着为家中洗衣的孩童嚷嚷道:“他脑子笨!能学什么?去了也是丢人现眼的东西。”
邻居表面上应和,背地里却讥讽道:“我瞧那孩子眼睛有灵气,是个聪明的,他怕不是怕孩子走了以后少了人给他洗衣做饭。”
许是老王有了家庭,他不似当年那般勤快了,整日懒在家中靠着娘俩养活。
眼看家中米缸见空,老王便踢着小儿子去采草药赚粮来养活他。
这下倒好,商王的福辉照到了孩子身上。
没有想到这孩子竟比一般人聪慧,他只是去医馆看了一眼,竟记住了绝大多数草药的模样。
第二日他采了满满两大筐,里面有几十种药材,无一株采错,最终换了100斤粮。
老先生见状觉得稀奇,于是将孩子拉来说话。
他随便跟孩子唠了几句,没想到孩子过目不忘,他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先生“咦”了声,他兴致来了,当着孩子的面念了一本学宫医术。